□马颖(复旦大学)
近日,四川绵阳市商务局印发《绵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清单》,旨在全面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活力。在备受关注的休假政策方面,清单提出落实年休假应休尽休和带薪休假政策,鼓励企业弹性调休,推广夫妻共享,试行4.5天弹性工作制,但并非强制要求。(5月24日 极目新闻)
这一政策引发社会热议,其背后实则是公众对“休假制度能否真正落地”的持续追问。
其实,4.5天工作制并不是绵阳首创。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就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此前,安徽、浙江、江西、江苏南京、甘肃陇南、湖北利川等多省市也推出类似政策。
然而,从2015年国家层面提出“2.5天休假模式”到地方试点,类似政策十年间多次出台,却始终难逃“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弹性休假被设计成“鼓励倡导”而非“制度保障”,当劳动者的休息权仍需依赖企业自觉,政策难免沦为空中楼阁。
公众对政策的疑虑,本质是对权益落实断层的担忧。去年人社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半数的人没有享受到带薪年休假。我国人均带薪年休假约为10天,而实际上人均享受带薪年休假天数仅为6.29天,民营企业职工甚至不足4天,超过72%的民企职工未完整享受过年休假。劳动者普遍反映的问题,集中在企业“不让休”、自己“不敢休”和无奈“不能休”。在双休制落实率低,带薪休假执行率不足的情况下,推广进阶版的4.5天工作制,自然会受到公众质疑。
更值得警惕的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弹性”很容易变成“企业弹性、员工无弹性”。隐性加班已成为不少员工工作的常态,数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模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线上工作消息等变相侵占休息时间,导致“假难休”的出现。这种休假焦虑的背后,是劳动者对政策可能异化为福利口号的现实担忧。
政策落地面临挑战,其根源在于制度设计存在需要优化的空间。一方面,对企业缺乏实质性激励与约束:落实休假政策的企业难以获得税收减免、信用加分等实际支持,而违规企业面临的劳动监察处罚、市场准入限制等约束也相对有限,导致政策执行全凭企业道德自觉。在中小微企业利润率有待提高的当下,要求其主动增加人力成本推行休假,显然缺乏现实动力。
另一方面,政策执行的壁垒在于行业差异:制造业流水线24小时运转、服务业周末客流高峰等客观规律,让企业的休假调整可能引发上下游对接混乱,形成“一家落实、全链承压”的困境。
对此,破局的关键在于从“柔性倡导”转向“刚柔并济”的制度建构。首先要筑牢基础权益的刚性底线,明确“双休制”为基准,同时强化带薪年休假刚性,对于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休假方案。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应率先垂范,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社会跟进;对中小微企业,需配套“政策组合拳”,比如发放专项补贴,抵消部分人力成本等,让企业从“不愿做”变为“愿意试”。
更深层的改革,是重塑社会对休假价值的认知。弹性休假不仅是刺激消费的手段,更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是提升生活品质、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重要支撑。当企业意识到,合理休假能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离职率、提升生产效率,当政策从单方面要求”变为“政企共推”,制度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绵阳的探索是一次积极尝试,但政策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否让休假制度惠及每一位劳动者。这需要打破运动式试点的惯性,建立“政府有责任、企业有动力、员工有保障”的长效机制。
唯有以制度刚性守护弹性空间,才能让“4.5天工作制”不再是新闻里的政策亮点,而是劳动者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这既是破解政策落地难的关键,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应有之义。
来源:红网
作者:马颖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