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贵
5月20日,“凤阳鼓楼坍塌”冲上微博热搜第一。5月19日晚,多条“凤阳鼓楼塌了”视频在网上流传。其中显示,大量瓦片从凤阳鼓楼楼顶脱落,并出现大量烟尘,引发广泛热议。
面对突发舆情,当地反应不可谓不神速。19日晚,当地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情况通报:5月19日下午6时30分许,凤阳县鼓楼楼宇顶部一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相关情况正在调查中。20日,再次发布通报介绍事件详情。此乃相关部门应对突发舆情的应然态度,应当值得肯定。
官方通报中,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鼓楼台基于1989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启动鼓楼楼宇维修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2023年9月进场施工,2024年3月竣工验收;三是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并成立调查组,责令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赶赴现场,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调查核实。也就是说,坍塌的鼓楼是古建筑,楼宇维修才一年左右时间,当地已启动调查。
笔者注意到,公众质疑追问的主要靶向是,鼓楼完成维修竣工验收刚过一年,为何如此短时间内鼓楼瓦片脱落?是否存在维修质量问题?更吊诡的是,官网信息显示,该项目最终“于2024年6月5日通过竣工验收,得到业主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好评”是否名副其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地调查鼓楼瓦片脱落事件,与其说是应对突发舆情,不如说是回应公众关切和质疑。
“鼓楼坍塌”冲上热搜第一并不出人意料,而是事出有因。事件虽属突发个案,但触碰到了公众不满当下古建筑修缮“年年修年年坏”怪圈的痛点。不争事实是,目前不少地方,人们对文保单位古建筑修缮出现二次损坏等质量问题。相关案例反复昭示世人:修缮质量背后,必有资金被“层层扒皮”甚或“中饱私囊”等问题。深查“鼓楼坍塌”相当于通过“解剖麻雀”,回应和纾解公众对当下古建修缮生态亚健康状况的焦虑,进而为净化古建修缮生态找到靶向良方。
无论如何,深查个案,绝不仅仅是应对突发舆情的简单技术活,而更是一次积极回应公众普遍关切、反思检讨古建修缮全域生态的预后良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