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球旅行未成 “神童”,“普通孩子”为何依然动人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雨晴 编辑:刘经纶 2025-05-22 16:41:37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陈雨晴(云南财经大学

“十年前,我和老婆完成了第一次自行车环球旅行;十年后,我们一家三口完成了第二次自行车环球旅行。”近日,李瑞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自己和妻子儿子骑行环游世界的视频,视频中,李瑞和妻子一人各骑一辆自行车,7岁的儿子乘坐在李瑞牵引的拖车里。视频发布后,引发关注。5月20日,80后李瑞接受记者采访,整个旅程约花费500天,经过41个国家,共计花费50万元,这也包括了去南极的费用。(5月21日 九派新闻)

当一位80后父亲带着7岁儿子穿越41个国家、抵达南极,最终却直言“孩子没变神童”时,这场耗时500天、花费50万元的环球旅行,意外地撕开了当下教育焦虑中一道微妙的口子。李瑞一家卖掉房子踏上旅途的勇气,在社交媒体上或许会被贴上“疯狂”或“鸡汤”的标签,但这位父亲反复提及的“普通”二字,恰恰让这个故事有了更真实的重量——能够正视成长的平凡,何尝不是一种清醒?

在我们身边,有部分家长习惯赋予孩子的旅行以“特殊意义”,希望借此为孩子的人生增添光彩:去南极必须写成科考日记,到欧洲名校要拍“励志打卡照”,就连参观博物馆都得配上双语讲解。教育变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孩子的每一次远行都被明码标价,换算成未来升学简历上的“核心竞争力”。而李瑞一家在亚马逊雨林里捉昆虫、在伊朗民宿学揉馕、在撒哈拉沙漠看星空的经历,却像一块粗粝的石头,硌破了这层精致的功利主义外壳。他们没有把旅行包装成“赢在起跑线”的砝码,反而坦然接受孩子“语言没进步”“成绩没飞跃”的结果,这种“不划算”的选择,反倒让人看见教育中久违的松弛感。

这种松弛,或许源于父母对陪伴本质的坚守。当成年人习惯用“为你好”的名义,把孩子推进各种早教班、研学营时,李瑞夫妻却选择用两年时间,陪孩子看火山喷发后的新芽如何穿透焦土,观察南极企鹅父母如何轮流守护幼崽。这些无法折算成学分或证书的瞬间,恰恰构成了最原始的生命教育:世界不是用来征服的景观,而是值得敬畏的存在;成长不是一场追赶指标的冲刺,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体验未知的过程。

李瑞一家的故事,给当下父母教育观念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路径:真正“见世面”,不在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灵能否挣脱功利尺度的丈量。当这对父母拒绝将孩子的成长包装成光鲜的励志样本时,他们恰恰对当下教育观念进行了一次温和的反思,也是对追求人生“标准答案”这种执念的重新审视。

行程结束时,李瑞在日记里写:“孩子还是那个普通孩子,但我们都不是原来的自己了。”或许,教育的突围本就该如此:不是将孩子塑造成符合他人期待的“完美作品”,而是让父母在陪伴中重新理解成长。当成年人放下“一定要怎样”的执念时,那个在雨林里大笑、在沙漠中摔倒、在风雪中牵着父母手前进的孩子,才真正拥有了自由生长的空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雨晴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6/1498093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