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约摩的” 兴起,平台责任岂能“一免了之”

来源:红网 作者:朴芝弘 编辑:刘经纶 2025-05-25 21:51:28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朴芝弘(复旦大学)

近期,“网约摩的” 平台在多地上线,因其价格优势,受到消费者欢迎。但随着这一新兴出行方式的出现,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平台在相关协议中明确的多个免责情形,使其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5月23日 《南方日报》)

在公路交通欠发达地区,传统摩的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无牌无证的司机、模糊不清的价格、横冲直撞的驾驶行为,构成了城市交通的灰色地带。“网约摩的”的出现,本是一道破局之光:通过线上平台的资质审核、明码标价和行程追踪,试图将零散的摩的服务纳入规范化轨道。以“搭摩行”为例,这个2024年8月上线的平台,已覆盖湘粤十余县市,日均订单量达8000单,展现出旺盛的市场需求。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行业前景的背后却隐患重重。当我们翻开平台的“用户协议”,扑面而来的是密密麻麻的免责条款:“摩的一下”声称仅做交易撮合,对司机未戴头盔、超速逆行等行为概不负责;“搭摩行”也强调自己只是信息中介,不担责服务质量。这些看似“精明”的法律措辞,实则是将安全风险赤裸裸地甩给了乘客。

摩托车的安全隐患,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18-35岁青年摩托车驾驶人的万人事故数,是汽车驾驶人的2.58倍;有关资料显示,摩托车交通事故率是其他车辆的4倍,每公里致命危险率约为小汽车的20倍,与汽车相撞时死亡率高达97%。当乘客跨上摩托车,他们的安全保障本就比汽车出行脆弱得多,而如今平台却试图以一纸协议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这对乘客的生命安全保障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威胁。一旦发生事故,按照平台的免责声明,乘客很可能陷入求偿无门的困境。

更让人忧心的是,平台的资质审核正在沦为“纸面功夫”。尽管部分平台宣称会线下审核驾照、行驶证,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不少漏洞。一些没有足够驾驶经验,甚至没有驾照的人也混入其中,这无疑是在给乘客的出行 “埋雷”。而平台若仅靠简单的免责声明,而不切实加强司机资质审核与管理,那便是对乘客生命安全的漠视。

新兴业态要行稳致远,必须守住安全底线,而保险方面同样是 “网约摩的” 的一大难题。尽管一些平台提及要求司机和乘客购买保险,但保额的高低、理赔流程的具体细则等都不明确。在实际事故发生后,保险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乘客和司机减少损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平台在这一关键环节,不能仅仅将购买保险作为一项表面工作,而应积极与保险公司合作,完善保险机制,确保一旦发生事故,保险能够及时、有效地介入理赔。只有让乘客坐上“放心车”,才能让“网约摩的”真正成为城市出行的有益补充,而非游走在风险边缘的“灰色选择”。

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将风险转嫁给用户的零和游戏。作为通过技术集聚海量司机的平台,一边享受着抽成收益,一边却对安全责任避之不及,这显然违背了“收益与责任对等”的商业伦理。商业价值的实现,也绝不能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平台的责任清单,不该由免责条款填满,而应用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书写。唯有如此,“网约摩的” 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安全、便捷的出行选择。毕竟,没有哪个行业能在“甩锅”中赢得未来,只有筑牢安全基石,才能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明天。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朴芝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9/149877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