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休”不应成为劳动者的“奢侈品”

来源:红网 作者:卿清 编辑:刘经纶 2025-05-25 23:37:12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卿清(湖南师范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休息权,《劳动法》也构建了包括标准工时、特殊工时、法定节假日、带薪年休假、产假、婚假、病假等多种制度在内的法律框架,为何打工人想要一个完整的双休日或不被打扰的夜晚还是如此困难?(5月24日 《新周刊》)

今年4月,广东佛山一名求职者因询问“是否双休”被企业高管辱骂为“下等人”,这场荒诞的职场闹剧将劳动者与休息权的矛盾推至风口浪尖。现在“打工人要个双休,怎么这么难”词条登上热搜,又掀起“双休难”的讨论热潮。人们发现,尽管法律对劳动者休息权益有所规定,但在现实职场中,休息权的落实仍面临诸多挑战,甚至衍生出一些不合理的职场观念。

根据现行规定,劳动者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44小时,且用人单位需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即法律强制规定的实则是“单休”,企业和一些没法实施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休息。这种弹性条款本是为特殊行业预留空间,却成为企业压榨的“合法外衣”——制造业工人每周工作6天、互联网公司“大小周”轮班、服务行业“灵活调休”等现象屡见不鲜。

反观佛山求职事件,企业高管将双休与“阶级”挂钩,本质是权力对劳动者尊严的践踏。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数字技术让“隐形加班”常态化:微信消息的随时弹出迫使打工人无法真正实现“离线休息”,他们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生活与工作的界限愈发模糊。某些企业甚至将“自愿加班”包装成奋斗精神,仿佛休息是一场罪过。毕竟当“996”成为行业潜规则,拒绝加班可能意味着失去晋升机会甚至饭碗。加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使得不少劳动者为保障工作机会,不得不选择妥协。而法律维权的高成本又进一步加剧了弱势地位,劳动者往往因为自己“耗不起”而选择妥协。

如此看来,维护劳动权益,并非是搞定一个法条,纠正一种行为就能行的,改变现状,仍需多方合力。法律层面上,须解决新业态从业者的劳动关系认定这一难题,弥补对于此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护的缺位;文化层面上,社会需要扭转“以工时论价值”的陈旧观念,破除“加班=奋斗”的认知;更重要的是,用人单位真正把双休、带薪休假等基础权益尽快落到实处。《工时博弈:休息权的实现与限度》的作者黄镇表示,或许还可以从生产与消费一体化的角度去考虑,在国家层面上将休闲文化与工时制度统筹起来,从文化和经济的层面去推进休息权的实现。

正如《新周刊》所说:“我们与休息的距离,正是‘休息权’从道德主张落实为法律权利的距离,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之间的距离。”让劳动者的休息权从“奢侈品”变回“刚需”,不仅关乎个体尊严,更是文明进阶的必经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卿清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9/149879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