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淇(浙江万里学院)
今年4月初,美国网红“甲亢哥”在中国行过程中,多次被身穿红棉袄的荣昌人林江(网友称“卤鹅哥”)投喂卤鹅。荣昌卤鹅随即被带火。“五一”期间,重庆市荣昌区跃升旅游热门地,接待游客达234.5万人,同比增长168.2%;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20亿元,同比增长258%。(5月6日 澎湃新闻)
美食不仅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机遇,也暴露出值得警惕的问题。当流量裹挟着文旅产业狂奔时,我们更需要警惕那些被美食滤镜模糊的发展隐忧。
美食作为文旅宣传载体,容易引发游客预期偏差。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菜系丰富多样,各地饮食习惯差异显著,大众的口味偏好大相径庭。基于此,因美食引发的旅游热潮,常带来褒贬不一的旅游体验。对当地旅游发展而言带来一定的制约:是迎合大众化的口味,还是保持自身特色?以甘肃天水、淄博烧烤为例,在旅游热度高涨的同时,诸多负面评价随之而来,诸如“味道和宣传差距大”“无法接受这种味道”等。游客对代表性美食期望过高,一旦现实与预期相悖,不仅自身旅游体验受损,还可能让潜在游客因美食“一票否决”该地,制约当地文旅长期发展。
旅游狂欢后,资源过剩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道美食而带动一个市甚至一个省的文旅发展,为了把握这一机遇、提升游客体验,当地往往会大力发展相关美食产业。如天水开设“麻辣烫专线”公交车,在市中心甚至形成“十步一店”的布局。短期内,这能够满足热度下的市场需求,而在热度消散后,公交车线路限制、麻辣烫店铺过剩等问题又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给群众和当地带来一定的负担。反观沙县小吃的运营模式,在全球建立近十万家门店,形成持续数年的产业生命力,依靠的是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合理布局。
流量跟风下造成非理性消费和冲动投资,同质化的现象层出不穷。南京手冲咖啡阿姨的走红后,不少游客不顾自身需求和喜好,盲目跟风前去购买,部分网红为获得视频的流量,一次购买十余杯速溶手冲咖啡。受此影响,一些店面跟风推出相似产品,手冲速溶奶茶等纷纷登场。当流量退潮后的市场理性回归,这些店面相关产品纷纷下架相关产品,前期投入的大量饮品杯、咖啡机等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文旅要焕发经久不衰的活力与魅力,需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立复合多元的发展模式,细分客群以满足不同的群体需求,在理性发展与温度中寻找平衡。“美食文旅”的本质是文化交流与体验,而非流量博弈。游客应秉持理性态度,以味蕾去尝试新的打卡体验,而非被流量裹挟的盲目跟风;地方政府和文旅产业者也需保持清醒,合理规划资源,充分发挥美食带动作用同时,规避负面效应,为地方发展带来持久动力。只有这样,美食文旅才能摆脱“流量狂欢”的短暂喧嚣,实现长远、稳健的发展,成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有力引擎。
来源:红网
作者:马瑞淇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