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景区撒蛤蜊:一场文旅“投喂”背后的隐忧

来源:红网 作者:黄彦嵘 编辑:吴海刚 2025-05-04 22:12:38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黄彦嵘(浙江万里学院)

5月1日,山东日照一景区,沙滩车抛撒3000斤蛤蜊的短视频刷屏网络。游客们追逐车辆争相捡拾,景区称此举是为“提供情绪价值”。这场“人造赶海”狂欢却引发争议:当文旅服务开始用“豪横宠客”替代自然馈赠的随机性,我们究竟是在创新体验,还是在消解文化?

近年来,各地方为吸引游客,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挖空心思寻求文旅宣传的破圈之道。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文旅局长说文旅”系列短视频,到文旅局干部“花田尬舞”的模仿热潮。各地方为文旅宣传已卷出“新天际”。

当“撒蛤蜊”取代潮起潮落的自然韵律,当“不白来”消解赶海文化的劳作智慧,用“人造的确定性”来满足游客的情绪体验,我们也需思考文旅产业是否正在用廉价的情绪价值,兑换珍贵的地方文化基因。不可否认日照景区的创新诚意。工作人员抛洒本地野生蛤蜊、潮汐规律投放、生态回收闭环,这套组合拳远胜“挂羊头卖狗肉”的敷衍式营销。

此外,文旅服务也需寻求“真”与“趣”之间的平衡。在保留赶海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设计分级体验,满足多元需求。有游客认为,传统赶海的魅力在于探索自然的随机性,而景区将之简化为“按图索骥”,就失去了探索的乐趣。景区可以划区域管理,如在新手区撒蛤蜊,在深度区游客们可以自然探索。在景区设立赶海教学点,聘请老渔民传授看潮汐、辨沙眼的技艺,或许能让“人造惊喜”与“自然馈赠”各得其所。并且在体验赶海乐趣的同时也要宣传“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生态理念,让海洋生物得以生生不息‌。让文旅服务不止步于表层的“情绪价值”,也要追求深层地方文化的宣传。

日照景区撒下的3000斤蛤蜊,恰似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文旅行业从“资源竞争”转向“体验竞速”的迫切,也暴露出文化阐释能力不足的隐忧。当“包您满意”成为行业准则时,我们更需警惕:那些被省略的潮汐等待、被替代的劳作智慧、被简化的文化密码,才是文旅产业珍贵的“宝藏”。文旅创新需在服务诚意与文化敬畏间找到支点。以真为本、以趣为翼,实现游客欢笑与行业发展的双赢。

来源:红网

作者:黄彦嵘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96/149295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