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彦伶 张艺馨(广西大学)
近期,“大学生找代课”现象在高校中屡见不鲜:部分学生因通过网络平台或校内渠道,以每节几十到上百元不等的价格,委托他人代为课堂出勤。求学之地却坐着“冒名顶替”的代课者,这一隐蔽的“分工协作”看似解决了眼前难题,实则暴露出当下高校管理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亟待正视和反思。
首先,学业压力是推动“找代课”行为的重要因素。专业排名、奖助学金往往与绩点挂钩,任何一节缺课都可能被扣分,影响综合评价。对学生来说,找人代课能够“保全”考勤数据,在满足自己外出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减少缺勤对平时成绩的影响。
不少网友好奇大学生们为何宁愿花钱雇人“代课”也不愿正式和老师请个假?这和大学考勤制度设置的局限性有关。当前,不少高校仍沿用“纸质签字+多级审批”的请假流程,事前需提交材料给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或教务处层层审核,不仅耗时耗力,还要承担“被拒假”的风险。在繁琐的流程面前,不少学生选择了“既不请假也不旷课”的所谓“投机”式应对方式。
找人“代了课”,学生们缺勤干嘛去了?诚然,我们必须承认部分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业的责任感,将课堂学习视为一种形式,违背了纪律意识、诚信原则。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反思: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存在不合理?一些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却又担心请假会影响学业成绩,于是选择代课;社会实践的要求使学生面临不小的时间管理难度,实习等实践活动安排在工作时间段,与课程产生冲突,出于规划需要,部分学生不得不借助“代课”来实现两线兼顾。
这一现象映射出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失衡。一方面,过度强调“到课率”“学分绩点”等量化指标,将学习成效简单同数据挂钩;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人文关怀和实践需求的有效支持。与此同时,部分学生的诚信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尚未真正内化,将“代课”视为理所当然,亟需纠偏。
“找代课”行为存在诸多风险。对学校来说,它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掩盖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问题,不利于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对学生而言,该行为不仅有纪律处分的风险,还让学生本人错失了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们的互动机会,不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此外,通过网络平台雇佣陌生人代课,存在合同诈骗、信息泄露等法律风险。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莫让“代课”之风侵蚀这片净土。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合作,在制度创新、教学改革与诚信教育等多维度发力,才能重塑高校教育生态,让学生在课堂与实践之间自由切换,而非踟蹰于“代课”与“旷课”的灰色地带。
来源:红网
作者:龙彦伶 张艺馨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