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团伙制售黄色手办被认定为淫秽物品犯罪案。从手办工厂老板到文员12名被告人被判决犯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刑期从四年九个月到判一缓一不等。其中争议较大的是一款“可拆卸服饰”手办被认定为淫秽物品。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两名证人网购案涉手办时均未满18岁。(5月6日《新京报》)
近年来,以“亚文化”“二次元”为名制作的产品频出,部分厂商将“二次元”文化异化为“软色情”载体。据媒体报道,近日,导演易小星披露其13岁的女儿在浏览动漫类直播间时,遭到主播诱导购买了成人玩具。根据《焦点访谈》记者的调查,黄色手办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未成年人。一些在网上售卖的黄色手办标注着“适用年龄为少年(7—14岁)”,一些网店的主要客户群体标注为初中生。本案两名未成年证人的购买行为更直接暴露了此类“软色情”手办监管漏洞。
未成年人对性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长期接触含有性暗示的手办,可能扭曲其性认知、增加受侵害风险,本案的判决既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呼应,也警示行业:任何以“亚文化”“艺术创作”为噱头的擦边球行为,都不能突破保护未成年人的底线。
这一判决的深层价值,在于填补了新兴业态的监管空白。近年来“潮玩”产业发展迅猛,据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动漫衍生品1/4由东莞制造。但快速扩张的产业背后是行政监管的滞后:手办行业缺乏明确的内容分级标准,平台对“可脱卸”“仿真”等敏感描述审核缺位,导致部分商家以“二次元”之名行“软色情”之实。在此背景下,刑法作为保障法的介入具有必要性——正如醉驾入刑倒逼代驾行业规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推动数据治理,本案通过司法裁判为行业划定“不得突破公序良俗”的红线,实质是用法律刚性弥补行政监管的柔性不足。
然而,仅靠事后追责难以根治问题,而更需建立前置性监管体系。手办行业缺乏内容分级标准、直播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家长监护与学校教育协同不足等结构性缺陷,共同构成了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的风险链条。例如,部分直播App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未成年人可轻易绕过时间锁;电商平台审核缺位,导致低俗商品渗透至未成年人消费场景。这种监管空白与技术漏洞的叠加,使得未成年人成为灰色产业链的目标。
在法律层面,应细化《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网络保护”条款,明确“软色情”的认定标准,将“擦边球”行为纳入刑事打击范畴;在技术层面,推广“动态人脸识别+支付密码二次验证”等双重防护机制,运用AI算法实时识别直播间违规话术;在社会层面,需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与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例如家长通过“家长控制模式”管理支付权限,学校开设网络安全课程提升未成年人辨别能力。
当法律刚性、技术理性与社会温情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墙”时,且二次元“潮玩”产业紧扣社会价值导向,在创新中严守底线,才能让“潮玩”真正成为积极向上的文化载体,而非藏污纳垢的场所。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晓丽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