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盈(云南财经大学)
违法小广告如城市“牛皮癣”,一直是治理难点。而共享单车上的低俗广告,更是随着骑行人蔓延至城市各个角落,并且全是人流量大的地方。记者多次尝试扫码、登录“小广告”上的网址,以及链接的微信账号,发现居然真能打开网址链接,随即而来的是自动弹出的网页风险提示,更有账号经营涉及线下涉黄商家。(5月7日 《新京报》)
这些广告不仅污染城市环境,更暗藏诈骗陷阱、色情诱导,甚至威胁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对这场“小黄车之战”,光靠警察和企业清理远远不够,每一位市民的举手之劳,才是治理的关键力量。
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它们流动快,分布广,成本低。企业每天清理数万张广告,但喷涂者只需几秒就能让一辆车中招。更危险的是,这些广告的链接和二维码背后,往往是诈骗网站、色情平台,扫码即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或掉入充值陷阱。市民若只是忽视,或被动避开脏车,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共享单车是大家的共享工具,它的洁净与否,关系到每一个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面对小广告的侵袭,我们不能只是抱怨,更应该行动起来,成为城市管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随手拍照举报、拒绝扫码、清除小广告,都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反击方式。如果更多人主动参与监督,小广告的泛滥空间就会被大幅压缩。
许多共享单车停放点靠近学校,车座上的露骨广告直接暴露在学生眼前。一些青少年出于好奇扫码,轻则被不良信息诱导,重则遭遇诈骗。学校与家庭若只靠禁止学生接触手机或共享单车,显然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教会孩子识别风险:哪些广告是陷阱?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这些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用实际案例去引导,而非空洞说教。
当然,公众参与并不意味着政府和企业可以置身事外。相反,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小广告的打击力度,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对积极参与治理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共享单车企业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除了加强车辆维护和清理,还可以探索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比如使用防粘贴材料,或者建立用户信用体系,对恶意张贴小广告的行为进行约束。
“小黄车”的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全民战。与其抱怨车太脏,不如从自己做起:看见小广告,动动手举报;教育孩子时,多一分警惕;扫码前,多一秒思考。这些微小的行动,会将成为改变的力量,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红网
作者:李诗盈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