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之所以成为腐败高危人群,不仅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规范和有效监督,还在于“人财物项目”等由自己直接掌控,给了权力发挥的资本。让“一把手”不直管人财物,就是让想贪的人“无米下锅”的意思。这似乎是个防贪腐的思路。但这个思路却存在至少三个问题。
其一,通过分解权力与副手,是否就能保证一把手不敢贪?“副手”是什么?在当下的官场生态中,往往就是个听话的群体。用坊间的段子形容:一把手绝对真理、二把手相对真理、三把手服从真理、其他把手没有真理。当副手的前途命运可能由一把手操控,谁敢坚持原则?正如一些落马一把手坦言的那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自己的话就是“绝对真理”,无人敢说半个“不”字。
其二,分解权力与副手,是否就能保证一把手不能贪?现实之中,一把手并不见得一定要站在前台直接插手有关事务,但实际上,他们完全可以退居幕后直接操控。比如上马某个项目,只需“推荐推荐”,哪怕只是提个“建议”,让某个企业中标,有谁不心领神会?“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很可能就是正职直接将“监管”变成“主管”,“副手”成了我傀儡。“民主决策”的本质是开放性,当“决策”仅仅停留在权力系统内,那么,这种“民主程序”、“集体决策”反而可能成为一把手乱拍板、乱决策的挡箭牌。
权力一旦分摊副手,必然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副手”会成为“分管”领域事实上的“一把手”。只要存在监管缺位失位,就必然给滥权留下空间。这就是现实中为什么分管某领域的“X把手”成老虎苍蝇并不鲜见的原因。
反腐,当然要控制可能“入锅的米”,但根本还在于看管好“挪米下锅”的权力之手,堵住权力被“活用”的空间。对“一把手”权力进行制衡是必须的,但一切权力都应该被管束。这只能靠完备的民主监督制度,让公众全程、有效、动态地去监督权力运行;靠一个不受权力系统牵制的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只有用制度堵住漏洞,官员才可能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
文/晴川
来源:红网
作者:晴川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