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好用”撑起基层“人工智能+”

来源:红网 作者:余锐颖 编辑:汪敏星 2025-08-30 17:57:48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余锐颖(广州大学)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智能普惠。近段时间以来,AI+乡土、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等成为热词,永州宁远县用“平台+应用+AI”的创新模式筑牢暑期安全防线、成都青龙街道昭青路社区用AI查隐患、北京通州张家湾镇以数智化财务机器人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质增效……这些基层实践案例,表明基层人工智能应用正从点上突破迈向面上开花,释放出改变基层生态的强大能量。

在基层场景中,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实用适配,“好用”才是赋能的关键。然而,看似热闹的基层实践背后,实则面临着技术与实际适配不足的隐患。必须清醒认识到,普惠不等于普推,并非推广的应用越多就越普惠。若不警惕这种“重数量轻实效”的误区,反而会给基层治理添堵。

一方面,悬空的技术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开发者照搬城市方案,忽视基层中老年人占比较高、数字接受度和技能较薄弱的特点,开发的应用系统操作复杂,最终沦为摆设。广西某县要求公职人员都必须下载两个人工智能软件的案例便是典型:大力推广AI软件,却未充分考虑基层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需求,可能导致新的形式主义。这不仅是技术资源的浪费,更消解了基层对智能创新的信任。

另一方面,代替思路削弱治理温度。基层治理最重要的一环是面对面的沟通,简单用技术代替人力,只会让服务失去该有的温度。广东潮州创新融合传统茶道与现代治理,提出“茶文化六步调解法”用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正是借围炉煮茶的氛围消弭对立,靠谈心共情解纠纷。试想,若用自动泡茶机器人代替,虽能标准泡茶,却察觉不到当事人的情绪变化,也给不了递茶安抚的温暖——这些细节恰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技术可辅助工作,但不能代替沟通,否则会丢了基层治理的温暖底色。

真正赋能基层的人工智能,应深植于基层沃土、沾满泥土气,贴着痛点成长、围着需求研发,把技术转换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应用。唯有如此,人工智能在基层才能不止于“聪明”,真正变得好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团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用“国语通AI”系统开设普通话学习课程,充满活力与温情;深圳龙岗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民生微实事”平台的10万多条群众留言,将群众的“吐槽声”转化为一个个项目清单。这种接地气的创新实践证明,好用的基层人工智能不必有最前沿的模型,却要能懂老乡的需求;不用搭建最复杂的系统,却要能解当前的燃眉之急——因为它是帮手而非主角。

要改变基层人工智能使用效果不一的局面,需实现与现有制度、人力的协同增效。技术层面,要推广像龙岗政务智能体这样的轻量化、低门槛平台,将“需求者即开发者”的理念深度贯穿,让不懂复杂算法的基层工作者,也能根据群众需求拖拽模块搭建平台工具,解决“不会用”的痛点,真正把“我能做什么”转变为“基层要什么”。人才层面,既要通过“授渔式”能力培训提升基层工作者的技术素养,也要鼓励青年人才扎根基层,让技术真正接上乡土地气。管理层面,要把握好“度”:一方面强化政策落地的精准性,在技术效能与民生需求间找到平衡,避免“一刀切”推广;另一方面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基层工作者和群众的使用体验,让技术始终围着需求转。

基层人工智能的“好用”,从来不是算法的孤军奋战,而是技术、人才与需求同频共振的结果。唯有带着技术俯身乡土、贴着基层需求做创新,方能让人工智能的价值,转化为田间地头、社区楼栋里最贴心的帮手,让科技的温度真正暖到群众心坎上,切实实现基层“人工智能+”的提质升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余锐颖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74/152398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