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凝重沉滞的目光前,但愿“589”已是最后的数字。尽管心里很明白,客观事实不会以焦虑中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还有几名失踪者不知下落,更有那么多受伤者、受灾者,在疼痛和危急中挣扎。
地震灾害很难预测也很难抵抗。人类所能做的,就是依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智慧,把灾难降到最低。然而,人们在思考,为什么我们6.5级地震的死亡人数,直追人家8.5级地震的死亡人数?为什么在算得上一天内比较安全的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并且还在暑假期间,学生都不在学校,然而地震的伤亡人数还这么大?如果是深更半夜,死亡人数将会多大?“细思恐极”。
云南鲁甸地震伤亡为何如此之大?有媒体做了一次分析。原因排序是:震级较大;震源浅;人口密集;房屋抗震性能差。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最重要的原因应排在最前面。这家媒体如此排序是否这样,没见说明。而我的感觉是排倒了,也就是把最重要的原因排在了最后。震级固然较大,可是许多先例中震级更大的地震并没有死亡更多的人。人口密集显然不是重要原因,只要看看昭阳区死1人,鲁甸县死504人就能明白,昭阳区的人口密度不会比鲁甸县人口密度小。再说邻国日本,地震比我们多而频,震级也大,人口更密集,为什么死亡人数比我们少?
主要原因基本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家的房屋抗震性能好,结构牢固的房屋就可以不倒塌,可以避免压死人,我们的房屋抗震性能太差。倒塌的民房,基本都是土坯墙,抗震性能极低,还有民宅楼房没有钢筋水泥框架结构,震级再低些也会倒塌。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是,为什么震区的民房抗震性能这么差?答案不言自明人人皆知,只有一个字:穷。
昭通市11个县,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估计还有1个也好不到那儿去。一言以蔽之,贫穷放大了地震灾害以及其他自然灾难,没有资金就没有结构科学稳定、质量良好的房屋,天灾一来,倒的倒塌的塌,伤亡人数自然一下就上去了。改革开放36年,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翻了几十倍,全世界为之瞩目,甚至作为成功的发展模式被其他国家借鉴。可是,发展的成果是否惠及到深山远岭?穷山恶水里的人们分享了多少发展成果?这些山里人的未来在哪里?如果继续留在故土,那么他们的房子什么时候可以提高抗震性能?如果他们走出大山,社会是否给了他们出路?
在全国人民关注、支援云南昭通同胞抗震救灾之后,这才是我们应当继续思考这些问题,如何让下次灾难后损失少一些,再少一些。
文/柏文学
来源:红网
作者:柏文学
编辑:夏熊飞 实习生 肖博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