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是在90年代。彼时,我还在大洋彼岸攻读博士学位,在繁重的考试之余,有一天居然与这部《死亡诗社》“不期而遇”,真的是某种缘分。看到站在课桌上讲课的“基廷老师”,看到他把两条腿放在办公桌上,看到他带领同学们去山里朗诵诗歌,那种震撼至今还依稀可感。
在贵族学校里,孩子们生活在教条之中,直到基廷老师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潭死水。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基廷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他告诉同学们要“把握当下”,他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命的张力、自由的气息、思想的碰撞。凡此种种,对于刚刚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的我们,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也富有启迪意义。
而当“基廷老师”被学校开除时,那么多同学站在桌子上高声朗诵“噢,船长,我的船长”,那一刻,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真正的有灵魂的人,更不能不感受到改革充满了艰辛挑战,稍有不慎,改革者就会遭遇“既得利益者”们的猖狂反扑。
我们中国人曾经提出过一个“三不朽”的价值命题:“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勋;“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如果按照这个“三不朽”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美国喜剧大师威廉姆斯不但为我们留下了笑声,更为我们留下了“基廷老师”的不朽形象,让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千头万绪中,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大洋彼岸的“基廷老师”,想起“噢,船长,我的船长”所留下的发人深思的教育命题。
文/汪忧草
来源:红网
作者:汪忧草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