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陕西师范大学)
12月16日,一则“石室成飞中学设置高一年级‘学霸餐’”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12月17日,该校发布通告称此举系月考奖励,平时并非分区就餐,已经整改。(12月17日 界面新闻)
在视频内容上,位于学霸就餐区的同学们面前放着一份份包装精美、诱人可口的午餐。而在餐桌的一边,更是竖立着“学霸就餐区”的牌子。虽然是为了嘉奖在月考中有明显进步的学生,但是用分区用餐的方式,无疑是凸显了不同成绩之间学生的差异。不禁令人发问:就餐怎么也分上了成绩的高低?
在不少学校,仍然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也因此建立了一套围绕成绩的教学体系,包括“红黑榜”排名、奖学金制度等。在合适的程度内,以激励学生进步为目的本无可厚非,可有无必要让“激励”演变成“高低”,甚至于分区用餐,却是值得商榷的。如此分区就餐,更多是让人体会到成绩高低对应的物质含量,将生活条件与学习成果相联系,这种较为庸俗的教育激励办法,目的有所偏差。
从效果来看,学霸分区就餐能否真正起到激励的效果还有待观察。那些未在学霸用餐区的学生更多体会到的是一种等级与差异,不仅是食物不同,从空间上的隔离也可窥见。如此设置,难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羞愧与伤感,而教育本该是一门重视激励而慎用刺激的事业。因此,虽然此举系嘉奖月考中的学子,但其效果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压力,是南辕北辙之举。
虽然该校迅速发布通告,及时回应了公众的关注,也迅速整改了错误行为。但是公众所关注的其实不仅在于一所学校的一次就餐,而在于分区就餐背后的优绩主义逻辑。从16岁中学生获正高职称,再到拥有四个博士学位的95后正研究员,乃至大学选课的“红黑榜”,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优绩主义愈发成为公众关注的敏感话题。
优绩主义虽然倡导努力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但在现实实践中难免陷入内卷,使人耗费心力却又碌碌无为。而从内涵来看,“以高低论英雄”倘若把握不好分寸,高低难免演变为差异甚至等级,又有将宁静致远的“象牙塔”变为优胜劣汰的“狩猎场”的风险,也因此为公众所抵制。
学校为了激励学生,可以采取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式,让“少乐乐”变为“众乐乐”,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心理感受,而不必采取分区就餐的方式。前些日子某高校毕业生所捐赠的“后进生专属奖学金”,专为排名在25%以后的学生所设立,更是体现学生对于教育中的优绩主义现象的抵制。就餐何必区分成绩高低?还是让教育少一些优绩吧。
来源:红网
作者:李逸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