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丙辉是广州天河区某废品收购站老板,多年来收留、扶助了不少流浪者,今年4月荣登“中国好人榜”。他把收购废品所得的1/3,用来接济流浪者。可是,今年春节,他请流浪人员吃饭,每人派了100元红包,却有老人生气:“你以前都是五百五百地给,是不是名气大了,看不起我?”甚至上个月,受助了三年的黄老伯因找不到他要接济费,将他“告”到了派出所。(12月28日《新快报》)
尚丙辉是个好人,但他的好心却注定要遭遇挫折。从传统风俗来看,他的遭遇也不稀奇,一旦背离“救急不救穷”的原则,就要用一己之力养更多的人,这是一个填不满的窟窿。春节红包从五百降到一百,就引发流浪者的不满,成了典型的“斗米恩,担米仇”。换言之,流浪者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过上比以前更好的日子,自然愿意维持现状。所以,如果有人改变“吸血鬼”的生活方式,就会成为他们的敌人,包括大恩人尚丙辉。
不是流浪者太蠢,而是他们太贪婪了。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说出了人性自私的真面目:流浪者零成本获得必要生活资料,自然拼尽全力维护这种“好事”,别说胡乱猜测好心人私下克扣和“告”到派出所等奇葩言行了,如果有机会暴力“吃大户”也会当仁不让。越一无所有越斤斤计较,否则他们就会掉到生存层面苦苦挣扎,所以才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甚至用自己的弱势从道德层面要挟好心人。潜台词一目了然,谁叫你是好心人呢,你活该肩负管我的责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恶习。
现实中有很多好心人,遭遇了跟尚丙辉一样的困境,继续做好事力不从心,不再做好事又觉不安,良心进退维谷。尤其是做了一段好事获得政府和社会表彰以后,就觉得不坚持下去对不起大伙儿的信任。结果,好人好事进入恶性循环,做好事吃大亏,反而吓得其他人不敢紧随其后了。迫于舆论压力,贪婪的流浪者天天吃白食的日子,恐怕也会到头了,全都是输家。
流浪是一种边缘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如果是嬉皮士式的主动,就不该堕落为吸附在他人身上的牛虻,如果是被动的,除了自己加倍努力之外,还可以向民政部门和社会组织求助,别逮住一个好心人死薅,于心何忍。对尚丙辉等好心人来说,这也是迟早会遇到的教训,正好借此提升公益水平。首先,要清楚双方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无需对流浪者彻底负责,做好事也要量力而行,对超出能力范围的适可而止。故此,要设置一个流浪者退出机制,不纵容他们的懒惰和自私,这是底线。其次,公益活动要摆脱传统慈善,走向现代公益,这就要求尚丙辉等好心人,必须用更多样的形式,激活流浪者积极入世的心,让他们在获得帮助之后最终自力更生。
我们常说,好心人像菩萨,但就算菩萨也会让流浪者为温饱付出举手之劳。显然,现代公益可惠及更多的群体,互相尊重的理念能激发受助者的理性,压缩自私之心,并避免我弱我有理的思潮泛滥,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文/赵查理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赵查理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