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越(中南民族大学)
近日,“上海快餐四菜一汤173元”的话题登上舆论风口浪尖:一份凉拌黄瓜29元、娃娃菜39元、小米粥18元,看似普通的快餐组合,却因高昂的价格引发争议。商家以“地处旅游商圈,明码标价”作为回应,但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平息公众质疑。这一事件,撕开了旅游商圈餐饮定价乱象的一角,折射出旅游市场定价方式与消费者权益之间的矛盾。(5月24日 极目新闻)
商家强调“明码标价”,从法律层面看,确实履行了告知义务。但“明码标价”只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并不等同于价格合理。在市场经济中,价格需遵循价值规律,与商品的实际成本、市场供需以及消费者心理预期相匹配。一份凉拌黄瓜成本不过几元钱,即便考虑旅游商圈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定价29元也明显偏离正常范围,这本质上是利用消费者对景区物价的容忍度,试图通过不合理溢价获取超额利润。这种行为看似合法,实则损害了市场公平原则,让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迫接受高价。
旅游商圈餐饮定价乱象的背后,是部分商家的短视心理作祟。他们将旅游商圈视为“一锤子买卖”的场所,认为游客流动性大、复购率低,于是放弃长期口碑建设,转而追求单次交易的高利润。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这种“宰客”行为一旦曝光,不仅会让商家自身声誉受损,更会影响整个地区的旅游形象和商业环境。就像此次事件中,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不敢再去这家店”“对上海旅游商圈餐饮价格产生怀疑”,商家的短视行为最终反噬的是整个城市的旅游经济。
旅游商圈定价乱象的持续存在,暴露出了监管层面的不足。尽管市场拥有自主定价权,但当价格严重背离价值、损害公共利益时,监管部门就应当及时介入。目前,对于餐饮行业定价,相关部门更多依靠商家自律和“明码标价”的形式监管,缺乏对价格合理性的动态评估与干预机制。此外,投诉处理流程复杂、处罚力度较轻等问题,也使得违规成本过低,无法形成有效震慑。
要彻底根治旅游商圈定价乱象,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完善价格监测机制,针对旅游商圈等特殊区域制定价格指导规范,对明显不合理的高价行为进行约谈、处罚;同时畅通投诉渠道,简化维权流程,让消费者的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商家则需摒弃短视思维,明白“薄利多销”与“口碑经营”才是长久之道,通过提升菜品质量、优化服务体验来吸引消费者。而消费者也应增强维权意识,遇到不合理定价及时投诉,用实际行动倒逼市场回归理性。
明码标价只是市场交易的起点,而非终点。只有让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让市场在公平有序的轨道上运行,旅游商圈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的“金字招牌”,而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价格陷阱”。
来源:红网
作者:张智越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