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扬家训传统,成就良好家风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日新 编辑:夏熊飞 2016-01-06 00:13:09
时刻新闻
—分享—
  “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对联,高悬于张谷英村“当大门”前,成为600余年来张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历经无数先贤修订、完善,25条家训、5条族戒流传至今,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开成了一种以“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淳朴风情,铸就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家庭凝聚力。(1月4日《湖南日报》)
  
  在去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确实,家训是最经典的家教之本,它在家风的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笔者曾被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院士旧居景点那李氏80字家训所折服,就是这80字家训成就李氏“弟兄五院士”;笔者也曾到过宋代名臣包拯的故乡,“包青天”生前立下的家训成就了清正廉洁的好家风,让包氏家族三百多户、一千五百多人中,没有出现贪赃枉法或者因犯罪而被关押的;笔者还慕名拜访过江浙的名门望族钱氏家族,让钱氏享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美誉的还是那流传千古教人上进的家训。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训的优良传统,“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一直是国人家训的三大主题。“齐家治国之道”历来被君王重视:周公辅政时教导侄子成王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后来成为诸多帝王教育后代的名训。自周至清,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文》、汉武帝刘彻“尝而后知其甘苦”的家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与《诫皇属》、宋太祖赵匡胤“仁慈待人”的家训、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太祖宝训》、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与《圣谕十六条》、清世宗雍正的《圣谕广训》、清高宗乾隆“以德遗后者昌,以奢遗后者亡”的家训。
  
  “为人处世之道”则被名臣学者推崇: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子孙以忠厚谨慎为先,切戒捐薄。”《颜氏家训》一开篇就概括性地阐述了著立家训的目的:“吾家风教,其基本内容无外乎要家人清白做人,自立自重,忠君爱国,宽柔慈厚。”《弟子规》在总叙中则具体列述了弟子“为人处世”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读书治学之道”则成为草根励志的宝典。教育家孔子教导儿子不仅要学“诗”,更要学“礼”,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而“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母亲更是用“买肉啖子”“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这一套“组合拳”的“身教”家训。西汉文学家孔臧在《诫子书》中说:“人之进退,惟问其志。”明剧作家郑晓在《训子语》中告诫儿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如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曾告诫家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家训是最经典最实在的家教之本,是成就良好家风的基础,我们应当重视和传承家训,把它视为家教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遗产。
  
  文/林日新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日新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1/06/388072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