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官员被停职检查会否成“烂尾新闻”?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易木 2016-08-22 00:08:31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18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前往河北安新县环保局采访白洋淀水面出现大量死鱼一事。记者刚说明来意,视频直播用的手机即遭该局王姓副局长打落,记者手中一台正在通话的手机被夺并拒绝归还,抢夺期间致手机弯曲碎屏。当日下午,记者收到被王姓副局长夺走的碎屏手机和赔偿金2000元。8月19日,安新县委决定对安新县环保局副局长王某作出停职检查处理。(8月21日《新京报》)

  面对记者正常的采访工作,“一言不合”就强抢记者手机,并致使手机损坏,影响恶劣,这官员的戾气与“路怒族”无异,堪称“官怒族”。安新县对其作出停职检查的处理,算是及时,也属“惯例”。之所以说“惯例”,是因为近年来,由于不同原因被停职检查的官员不少,特别是一些负面新闻被曝光后,引发舆论关注,相关组织或部门第一时间对涉事官员宣布停职检查,已成“例牌”动作,让人见惯不怪。此番安新县对抢记者手机官员停职检查,也是循例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停职检查并不是一种法定的追责处罚办法,而是为了方便查清事情原委而采取的临时措施。至于责任怎么分、该怎么处分,则是检查之后的事。一个负面事件发生后,涉事官员配合调查是其职责所在,停职检查也是为了更好地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关键是停职检查之后的处罚,是否符合实际及规定。从新闻价值分析,一个备受关注的负面事件发生后,涉事官员被停职检查是新闻,而其受到什么处分更是新闻,更受公众关注。换句话说,被停职检查官员最终受到什么处分,更具新闻性,更应该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

  遗憾的是,现实中,官员被停职检查的消息,大多成了“烂尾新闻”。许多时候,公众看到了涉事官员被停职检查的开始,但对具体问责处分结果,随后却无以在媒体中找到“蛛丝马迹”。究其原因,并不复杂。许多时候,一级组织对个别官员停职检查,是一种舆情攻关手段,类似于防止舆情发酵的“止血”动作,第一时间“灭火”比什么都重要。至于“灭火”之后的真正问责则不了了之,公众关注度降低后,涉事官员或是被高举轻放,或是处分似隔靴搔痒,或是低调平调他处,通常是“风平浪静”后毫发无损。这样的结果,自然难以服众,有关部门也无主动公之于众的勇气,“新闻烂尾”在所难免。

  事实上,许多负面事件被曝光后,相关官员违纪或不当言行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有关部门要分清责任并不复杂,依法依规做出最终处罚决定也不困难。之所以把官员停职检查的消息拖成“烂尾新闻”,归根到底还是对官员问责失之于轻,以及对公众知情权漠视使然。这次官员强抢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手机,损坏公民财产,践踏舆论监督权,戾气十足,性质严重,有关官员被停职检查实属应该。问题是,这一消息会“循例”变成“烂尾新闻”吗?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文/徐林生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8/22/406579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