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影迷来说,《我不是潘金莲》撤出国庆档,是件令人遗憾的事儿。
对于影片的突然改档,导演冯小刚在影片的获奖庆功会上,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解释:“主要是国庆档扎堆的片特多,所以我们去十一月,还有李安导演我非常看好,我们一起把十一月烧烫。”
冯导重复了前几天所说的要避开国庆档,而后面提到了李安,则多少出人意料。
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北美将在11月11日上映,《我不是潘金莲》内地定档11月18日,从时间上看,两部片前后赶脚,会有一番“较量”,所以冯导说“会会李安”,听上去也有道理。不过,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
首先冯导一直说的故意避开国庆档很牵强。国庆大片有《爵迹》《王牌逗王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都是商业片,与文艺片《我不是潘金莲》没有实质性的票房冲突,相反,因为王宝强事件,“潘金莲”一说特流行,在这个背景下,《我不是潘金莲》更是受到了空前关注。放弃已热起来的观影预期,去另辟一个冷战场,有必要吗?而且以冯导的个性和自信,不可能顾忌和那几部片正面交锋。
也许冯导自己都觉得这个说法过于无厘头吧,才把李安拉了过来——想会会李安。问题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因为涉及美国政府处理伊拉克战事,能不能被引进还是个问号,更不要说两地同期上映了。退一步,即便两地同期上映,狭路相逢,总有一方要落下风,冯导虽自信,但也不至于自信到去PK李安吧?
至于“烧烫十一月”更是没有意义。今年以来,多个档期包括暑期档,都不温不火,你真有本事,把国庆档烧烫,尤其是用文艺片把国庆档烧烫,那不更有意义?
所以说冯导提到李安,不过是拉大旗作虎皮,借观众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胃口来延续《我不是潘金莲》关注热度罢了。
此外,还有个用意。用冯导在庆功会上的话说:“电影局一直都很支持这部影片,同时一直帮我们把握分寸,我觉得也是体现创作的多样化”。
——这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澄清了前几天关于影片不过审的谣言,另一个是谈了影片的分寸问题。分寸当然包括内容上的和上映时机。冯导说得很清楚,这“分寸”是电影局在帮着把握的。冯导提到的两个“一直”很关键。这恐怕也是影片改档的主因。
在某种程度上,一旦影片的“分寸”被把握得“恰到好处”,《潘金莲》是不是还是“潘金莲”,就不好说了。所以对冯导而言,“分寸”不能不提,但也不能太被关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李安来转移视线。
冯导是国内当下最有影响力的大导之一;也是最“网红”的大导,没有之一。但在《我不是潘金莲》之前,国际获奖不多,这次获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影片,含金量虽不及戛纳、威尼斯、柏林,但也是国际大奖,冯导也算缺哪补哪了。对冯导而言,获奖可能比别的更重要。
能获得国际奖项,自然可喜可贺,不过这些电影节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评价标准和口味,有些获奖的片子,未必能符合公映的要求。
《我不是潘金莲》距离上映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把握分寸”,至于公映时的“潘金莲”以什么面目示人?我们只有耐心等待了。
文/史兴庆
来源:红网
作者:史兴庆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