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报道,近来,某电视名人对河南展开了又一轮嘲讽。针对这一现象,郑州市民井长水一拍大腿,奋力而起,他受够了。他决定起诉这个电视人。他说作为一名河南人,这种毁谤嘲讽损害了他的名誉。
河南人被一再标签化,在一次次地域歧视中饱受伤害。试问,如果“河南”都可以成为被歧视的理由,那下一个受到歧视的会不会就是“湖南”“海南”?地域可以成为被歧视的理由,那么民族、语种、职业等,是不是都可以成为被歧视的理由?
思维极端化的背后是认知的懒惰,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易于枯竭。河南省会郑州跟其他所有城市一样,有它的商业中心,有它的大学城,宽敞的街道和拥挤的人群并没有让人觉得这是一座衰落的城市。龙子湖周围的建设,郑东新区的开发,反倒让人觉得一片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后,大批河南人外出打工,总免不了会在外地产生一些矛盾,渐渐地矛盾激化,偏见由此产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那个新闻人的黄金时代,河南成为了很多恶性新闻素材的来源地,全国媒体都盯着河南。毒大米、洛阳大火、艾滋病村、拐卖妇女等等一系列的丑闻震惊全国,似乎河南丑闻曝光率远高于其他省份,这时候偏见就已经根深蒂固了。
但是,你要知道一只“青岛大虾”就足以毁掉一个“好客山东”,任何地方都会存在丑陋的一面,人性的黑暗面总会有地方生根发芽,没有一个地方经得起全国媒体之力的深挖。媒体长时间对一个地方进行负面报道,很容易就产生刻板偏见。
每一个河南人都代表着河南,但你只看到了一部分素质不高的河南人就否定整个河南,合理吗?你可以举出很多“河南人素质低”的例子,而我可以举出更多“河南人素质高”的例子,“感动中国”不还有河南人的身影吗?想要了解河南,就多去河南看看,多跟河南人做朋友。归根结底,还是少些先入为主的地域偏见为好。
文/全鹏飞(武汉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全鹏飞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