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吃苦就有美好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叶鹏 2013-07-24 00:04:41
时刻新闻
—分享—
  《人民日报》7月23日第19版“新青年”刊发评论《“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该文称,“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文章认为,子女花父母的钱,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发展,在哪个国家都合乎情理;不管能否“拼爹”,年轻人都应该有梦想,热血拼搏、永不服输。文章指称,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顶住风吹雨打,忍住腰酸背痛,不断攀登。
  
  鼓励年轻人要有梦想,要敢于拼搏,要懂得接受现实、正视困难、履行责任,都是必要的提醒。实际上,这也是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们都在反复强调的主题。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学派,也基于大量的实证证明了积极思维、乐观情绪的作用。以马丁·塞里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学者出版了这方面的大量著作,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地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影响并激励了很多年轻人勇敢“追梦”。
  
  但积极心理、积极思维,不等于盲目乐观。“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话显得很俗,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实话,一旦不能兑现,就很容易挫伤人的奋斗热情。为什么不能兑现呢?我们自然不能排除年轻人奋斗方式、目标选择等技术性问题,也需看到确有很多人忽略了人生发展的艰巨性。但不管怎么说,“拼爹”也是造成相当多年轻人“付出总有回报”预期破产的重要因素,这种现象确凿而普遍存在。
  
  正确的积极思维,首先就要找对原因。当下有相当多年轻人没有放弃理想和人生目标,现实回馈给他(她)们的结果却不那么美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既要从个案的角度分析,也要汇集起来判断群体化的社会选择、社会困境,分析究竟多少人受到了“官二代”、“富二代”“拼爹”的排斥影响,又有多少人是方式、方法、目标选择有误及对人生目标实现的艰巨性估计不足造成了困难,这才叫做负责任的问题探讨方式。反过来,那种不谈具体问题,只是空泛的强调年轻人必须吃苦、不必在意他人“拼爹”,罗列一大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的“励志”逻辑,不仅显得浅薄,而且简直就是在给他人伤口上撒盐。
  
  “拼爹”现象引发强烈社会不满,不是因为人们对家庭出身的本来不满,而是家庭出身的差异被扭曲为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一个人不是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机会少之又少、困难大之又大。《“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一文故意将“拼爹”一语曲解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合理现象,遮掩了其中的不公平性、违法问题,回避了部分人“拼爹”断送其他更多人参与公平竞争机会所必然激化社会矛盾的问题实质,是在给非法“拼爹”正名。
  
  《“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采用了中学生学写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举出了中学阶段作文最爱引用的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来试图证明“年轻人吃苦”的必要性。这是一种流行的谬误见解。吃苦在某种特殊情境下可以起到磨砺意志的作用,有些艰难过程确实在发展中也绕不开,但吃苦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价值目标,更不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遭遇厄运或逆境,仍能坚持著书立说,只能说明他们的基础工作做得足够好,外界环境的改变不足以导致其放弃目标。如果他们没有相应遭遇,不仅仍能推出那些不朽作品,人生也将更趋完满,甚至还有机会写出更长更好的作品。
  
  美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优于中国,乔布斯和他的创业伙伴沃兹尼亚克等一大批IT创业英雄都在美国涌现,而当中国年轻人的创业环境变得更好的时候,才涌现出一批跟随型的互联网公司。按照《“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一文的逻辑,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当初似乎应该选择个最糟糕的创业环境起步,才能把苹果公司做得更好——这种结论当然是不能成立的。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7/24/308767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