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乱象亟需整顿

来源:红网 作者:钱桂林 编辑:叶鹏 2013-07-30 23:13:33
时刻新闻
—分享—
  全规办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设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由中国教科院院长兼任规划办公室主任。但当一年400多个国家级、部级教育课题的申报和申批权力,集中在一个小小全规办手中时,其实施景象正在渐渐变得模糊。唯国家课题马首是瞻的考评标准,不够透明的评审制度,难以有效监督的漏洞,注定留下巨大的寻租空间以及众人质疑的理由。(7月30日《中国新闻周刊》)
  
  资料显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经费投入从2002年的33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300万元,10年增长10倍。根据全规办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课题的经常性经费从2006年度的810万元逐年上升到2010年度的2600万元,课题的申报数从2006年的6000项,激增到2010年的10000项。
  
  高投入不一定意味着高产出,现在的教育科研课题相当多是短期行为,不做一手研究,不做实地调查,多是网上查找文献,不是所有的文科都需要投入那么多钱。一位曾在全规办工作的专家认为,现在大多课题多为文献性的,需要数据引述和分析,可数据是免费可查的,不用出差,只需案头工作,这样的课题经费,却常常高达十多万,“这钱怎么花,我都替他发愁”。
  
  其实,某些人热衷于所谓的重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一者看重的是可观的科研经费。一些重大教育科研课题是行政决策的结果,课题一旦公布出来,就会有各家高校或学术机构前来“公关”,一些课题被公关下来之后,经费就一揽子划拨下去,成果出来后,多由相关研究者组织专家来验收,对成果延误或无法完成,并无惩罚性措施。而由于申请得来的科研经费并不由所在单位支出,所在单位按比例收取自己的“管理费”,对其他报销也就听其自便了,最后纳税人就成了冤大头。二者看重的是可以藉此提升个人发展空间的“学术名头”。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国家级课题是晋升、职称评定、学术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有些大学甚至直接规定:没有国家级课题无法晋升为教授。因此有评论说,获得国家级课题可以改变一个学者的一生。
  
  不难看出,,不少所谓的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涉嫌腐败。纳税人的真金白银,最终转化为个人随意攫取的名和利,而这还要以堂而皇之的“教育科研”之名义。可以讲,某些所谓的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不仅耗费纳税人之巨帑,而且滋长了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清理和整顿课题申报乱象已迫在眉睫。
  
  文/钱桂林

来源:红网

作者:钱桂林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7/31/309555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