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虽然应该以休闲娱乐为主,但适当的“充电”也无可厚非,毕竟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包含了学习文化知识,爱因斯坦不是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吗,可见闲暇时间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重要。因此家长的行为也算是人之常情。
然而家长的变本加厉,使孩子难以招架众多的培训班,成为超负荷旋转的机器。这些本该在假期享受生活的孩子,却变得形如枯槁、心如死灰。这些“老态龙钟”的孩子过早地感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甚至怀疑自己得了“假期综合症”。作为一名教师,暑假成为孩子的“第三学期”,教育何以成了这个模样,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反思。
首先,孩子不只是学习的工具,还应有享受暑假休闲的权利。在孩子赶路的同时需要欣赏沿途的风景,要注意劳逸结合。而家长一味压榨孩子的休闲时间,使暑假变成了“赶场子”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一味求多、求快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它既不符合孩子的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这种为缥缈的前途而失去享受现在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学习是个性化十足的行为,学生的知识多寡和技艺的熟练程度都不重要,而是否有学习的兴趣、是否有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是不能穷尽的,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全才,不是进行密集的机枪扫射,而应让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否则只能是在追求知识的路上疲于奔命,沦为知识的傀儡。
最后,孩子为家长学、为老师学,唯独缺少为自己学。而自主学习是需要时间和兴趣的,
但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培训班是在父母的授意下填报的,哪里有自主学习的条件?可见,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不能学。
其实,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教育应该启发人的闲暇意识,从而使孩子和父母都打开封闭的内心。暑假教育问题属于闲暇教育的一部分,家长主要是孩子闲暇教育的执行者,应该规范家长对孩子的闲暇教育,使其不再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则新闻中折射出我国的闲暇教育还有欠缺,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教育的本质就是追求心灵的闲暇,尤其是在这浮躁的社会,闲暇教育应该成为家长和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
文/孙明
来源:红网
作者:孙明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