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公”经费公示难是特权思维在作祟

来源:红网 作者:江文 编辑:叶鹏 2013-08-20 00:05:01
时刻新闻
—分享—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根据国务院部署,各省级政府今年须第一次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但时至今日,仍有近半省份“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且,即使是已经公开的省份,大多也只给出一个粗略的数字,公布“三公”经费的监督作用大大衰减。(8月19日中国广播网)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据粗略统计,已经有16个省公布了省级“三公”经费总额,那么据此推算,全国就有近半省份未对三公”经费进行公示。
  
  “三公”经费公示是一个培养公民意识,普及公民常识的过程。一个公开透明、值得信赖的政府,需要理性的、有公民意识和公民常识的民众,而预算监督知识,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常识。提升公民这方面的知识,和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同样重要。“三公”经费公示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大进步,也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是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沟通与互动的体现,有利于公众行使政府财权监督,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但是,这次公示除了新疆列出了各类编制人员、各类公车数量等信息,各地公开内容大多只有寥寥数语、或者一张简单的表格,列出因公出国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费三大项的经费总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姜洪:从公众的角度来说,还是不令人满意的,目前公布的几个大数字实际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如果省一级不能有效地通过公开达到抑制“三公”消费的目的,这个公开就很可能在基层流于形式
  
  为什么近半的省份不愿公开或者公开特别简单?笔者认为公开,目的是便于监督。可是长期以来养成的工作作风和处事态度,使有些政府部门和领导不愿意被监督、不愿意被质疑。因为与钱挂钩,很多东西就说不清,涉及到很多既得利益,如果一五一十地告诉广大市民,这个钱怎么用的、怎么花的,所以有排斥心理。便于监督。可是长期以来养成的工作作风和处事态度,使有些政府部门和领导不愿意被监督、不愿意被质疑。
  
  “三公经费”不只是简单的、死板的阿拉布数字,而是要透过这些数字可以看看相关部门花的钱是不是合理?三公经费包括公费出国、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件件敏感。这些钱用了多少?怎么用的?用了之后又起到了什么效果?把这些问题都摆在桌面上给市民看,本身就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义务、责任,更是一种自我监督。我们现在近半省份迟迟不公开“三公消费”,说白了是他们缺乏面对公众的信心,缺乏改革的决心,可能政府某些部门对自己也没有信心。
  
  文/江文

来源:红网

作者:江文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8/20/31179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