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管部门,有责任对教育做出规划,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虽然近年来减负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违规补课也得到有效的遏制,但学生的减负是否落实到位了?笔者相信这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主管部门应该对出现的偏差及时地纠正和补位。
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地区招生的差异,政府对升学指标的要求,都逼迫着莘莘学子含辛茹苦地在奋斗。作为学校来说,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往往成了一块“遮羞布”,升学率和学生成绩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的指标。“家教现象”教育部门多次明令禁止,但是由于有市场,家长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投资金砸在孩子上,除了日常的学习,周末还给孩子报上什么特长班,兴趣班。这种现象在幼儿教育阶段尤为突出,比如某些学校冠以“国际”、“双语教学”、“世纪”等头衔,甚至有人提出“胎教”的概念,迫不及待的现象尤为突出,存在着“幼教小学化”“快慢班”等现象。而个别学校也把奥数作为升学的条件,市场上的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班冒了出来,孩子不堪重负,早早地戴上了近视镜,书包也都改成了有拉杆的箱式了,在“减负”的口号喊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却“报复式”地给孩子身上添上了重压。
对于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必然的选择,笔者相信,中国的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肯定是最积极的,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依然有市场,题海战术仍然是我们不可舍弃的“灵丹妙药”,家长本身的急功近利也加速了孩子无止境地在题海战术中挣扎。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多数的家长往往将责任交给了学校,只要是能出成绩,往往也只会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们一些弥补。
减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教育资源稀缺和不均衡的现状下,“争入名校”,“早期教育”在社会上倍有市场,期望一纸“减负令”就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南柯一梦”,一则学校为了升学压力不能够完全执行,二则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重视不能理解减负问题,就算是学校落实了,那么学校外的培训机构必将雨后春笋般地兴盛,负担还是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只有改革当前的人才录取机制,全面考核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才能纠正唯“成绩至上”,唯“分数为高”的片面考察机制,才能真正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文/危勇
来源:红网
作者:危勇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