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本是学术的事情,可如今却成为了一种商品,并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这种现象应该说是畸形的,不正常的。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论文买卖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即使自己不需要,可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少。
有需求才有市场,论文买卖同样如此。若问需求何来?当然是我们很多行业都存在论文崇拜或者说“唯论文论”的思维,学生毕业需要论文来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职称评审需要论文来证明能力超群,领导需要论文来证明高人一等。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真正能塌下心来,钻研学术,撰写的论文的人还有几个?大多数人不过是搜索、复制、粘贴而已。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空穴来风。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现在抄袭的严重程度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对于一个正常的产业而言,规模越大、产值越高意味着产业前景越好。可对于论文买卖这样的地下产业来说,规模越大,产值越大,则意味着我们的学术与科研前景越暗淡。严格来说,论文买卖其实就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论文的需求者,一个是发表论文的刊物。这两者如果有一个能恪守学术道德,无论论文买卖公司还是写手都无法从中牟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不少期刊往往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做起了贩卖论文的生意,有的杂志干脆就靠收取版面费维持生存。国内的学术期刊有几千家,可真正能守住学术规范和职业操守,不收版面费的有几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底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发表SCI论文12.75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世界第2位。但是在中国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35%以上是零被引论文,也就是说,这些论文从未被引用过1次。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明显不成比例。如果对国内各类期刊的论文做一个统计,估计零引用论文的比例会更高。
论文买卖的背后既是利益的攀枝错节,更是学术的集体沉沦。没有人买论文,论文就无法买卖。没有期刊倒卖论文,论文买卖同样无法实现。然而现实是,论文买卖不但存在,而且很红火,这种畸形的产业存在冲击的不只是我们的学术规范,还有公众的道德操守。当论文变成一种商品,甚至于“你买我不买,我就吃亏”成为公众的一种认知,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格雷欣法则认为,劣币可以驱逐良币。论文买卖同样如此,如果任由论文买卖肆无忌惮,论文恐怕就该改成为“沦文”了。而要重拾论文的尊严,就需要切断论文买卖的利益链条,让学术的回归学术。
文/关东客
来源:红网
作者:关东客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