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科状元选择复读”应反思些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乔建平 编辑:司马清 2013-10-13 00:07:16
时刻新闻
—分享—
  以2013年高考辽宁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香港大学文学院录取的本溪市高级中学考生刘丁宁,辞别港大又回到高中读书,本溪市高级中学校长李玉成说,刘丁宁只是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学弟学妹力挺刘丁宁。昨日,香港大学发言人回复北国网、辽沈晚报称,“内地公众特别关注此事,我们希望刘同学可以得到安静环境继续她的学习和生活”,昨日晚,香港大学给北国网、辽沈晚报发来书面回复,详解其中原因。(10月12日光明网)
  
  近来,有关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返回本溪高中复读的话题,引起社会层面的广泛热议,更深深地触动了社会各界的敏感神经和诸多猜测,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刘丁宁个人的一次人生自我选择而已,这或许该称为“坏事中的好事”。
  
  众所周知,中西方教育的偏重各有不同,对所有出生在国内,又希望走香港教育道路的孩子,都必须跨越两种教育体系的种种鸿沟。其中的差别既有知识上的,也有程序上的,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辛苦,并不比在国内传统教育氛围内的竞争轻松。
  
  多数孩子在香港求学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就是语言,因香港这个地方很特殊,既要说英语,又要说粤语,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在一起,难免会遇到相互间语言的交流障碍,因而,这造成了不能和人家随便进行自由自在的交流,这也是国内的孩子在香港求学道路上最难逾越的障碍。之前,有媒体报道,内地双非家长,均非香港人,又不会说粤语,自己的小孩在香港出生后,在国内没有户口,上不了学,小孩才三岁开始就天天跨境接受教育,如此折腾,稚童何辜,令人唏嘘不已。
  
  可以说,语言不过是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是否能培训出一个完整的人,这就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差别了,它涉及对每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人格、心性的成熟和一整套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变化。长期以来,西方的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参照物,经常被人称道的是它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和创新。
  
  因此,对刘丁宁弃读港大和复读考北大的选择,不仅仅限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层面,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刘丁宁复读这件事,既然刘丁宁的个人想法是更愿意上北大,我们就要尊重和理解她的个人选择,何况现行高考制度中允许复读,而且,现实中复读的人群里绝不仅有她一个人在复读。
  
  当下,值得家长、学校、社会各界应该思考国内应试教育如何革除其种种弊端,保障绝大数人的公平教育权利,并培养出众多人才来。在此基础上,国内教育又该如何进一步缩小与国外教育的差距,将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成功移植到国内土壤里中生存,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高速发展的趋势,来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需求,这将会决定着中国未来教育改革的走向。
  
  文/乔建平

来源:红网

作者:乔建平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0/13/316723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