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这些“诊断书”中也不乏一些真知灼见。比如,在这次洪涝灾害中,有人就说了,尽管有大批卡车拉着食品物资前来,可由于积水太深,怎么发到居民手上却成了难题,如果每个社区配备几个皮划艇,这些物资不就很容易发放到大家手里了吗?事实证明,这对于输送救灾物资的确很管用。然而,遗憾的是,很多舆论监督却没有这样的“建设性”,即使提出思路,也多是大而无当,不够具体可行。
一发生城市内涝,很多媒体言论就批判“逢雨必淹”,认为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本能地和政府作为联系在一起,似乎二者天生就是一对因果关系,而忽略了城市内涝程度跟客观原因也有着莫大的关系。这是不客观的。日前,余姚市委书记毛宏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讲到,“余姚的地理位置像是锅底,下游潮位高,积水出不去,上游还不断有水来,真是百年一遇”“老天爷差不多把68个西湖的水倒到我们余姚头上”……在这样的“特例”下,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后炮”恐怕是站不住脚的。
综观这几年发生的灾难事件,事后“拍砖”、“吐槽”式的“马后炮”舆论并不鲜见——事件发生了,舆论就开始介入,事件平息了,舆论也随之淡出,至于类似的事件还会不会发生、问题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舆论监督却少有这样的日常跟踪和事前预警。这样一来,尽管舆论监督一次次介入,老问题却不断频发,就不足为怪了。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惨痛的前车之鉴并不少见。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引发水灾,城市交通瘫痪、郊区道路中断,京城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今年8月15日,松花江流域出现1998年来最大洪水,给东北三省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样的教训至今历历在目。在惨痛的教训面前,我们除了有惋惜,更多的是该反思。各地媒体理应以此为鉴,引导各地自查自纠、未雨绸缪,时常反思,如果灾害发生在我们这里,结果会是怎样?我们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短板”呢?而不是事不关己就舆论“失声”。唯有把舆论监督的关口前移,把舆论监督常态化,在一个个小问题上多打一些“当头炮”,才能避免酿成大祸后频频放“马后炮”。
舆论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舆论监察,二是舆论督促。前者为了发现问题,后者意在解决问题。如果监察督促工作不放在平日,只是习惯于停留在“马后炮”的层面,不但发现不了真问题,更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每次灾难来临,问题或多或少,不可避免,没有哪个地方能做到“先知先觉”、尽善尽美。这就更需要舆论监督,多打打“提前量”,常敲敲忧患的“警钟”,而不是争当“事后诸葛亮”、争放“马后炮”。
文/张锋
来源:红网
作者:张锋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