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院士评审屡受诟病。据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法庭上供述,他当年收受企业2300万元,就是因参评院士“需要花钱”。张曙光的法庭供述,引发舆论哗然。近日,多位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需改革中国院士制度,将院士恢复为终身荣誉,而不再是“终身特权”。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以参评院士为名所贿的巨资究竟花在什么地方,司法机关正在调查。
尽管中科院声称未收到过与张“花钱参评”相关的投诉,但有证据表明张曙光的确为参评院士进行了运作。一是张曙光背后有一支庞大的专家团队,不可能义务劳动,张曙光需要付劳务费;还有评审专家们也需要打点。
院士评选到底有没有潜规则?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曾经透露,2011年增选过程中,“发现个别候选人违反了纪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也曾透露,快到评院士的时候,一些院士候选人就以邀请开会等名义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2011年,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在院士增选中落选,引发各方关于院士评选黑幕的猜测;2012年,清华生科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落选院士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充满戏剧色彩的是,2013年4月,施一公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张曙光敢于承认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味道。张曙光的交代,击中了院士评审中的软肋——参评院士不但要看学术成就,还要打点各路“神仙”。
学术不端、院士评审材料造假屡屡被曝光,公众对此深恶痛绝。饶毅和施一公曾在《科学》杂志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王牧在实名举报后提出申请退出院士增选。王牧此举颇有点“搅局”的味道,不仅搅了自己的院士局,也搅了院士评审方的局。但我以为,这个局搅得好——既然院士评审制度饱受诟病,王牧实名举报闻海虎教授论文涉嫌造假,不仅是在维护院士评审制度的严肃性,也是在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其积极意义应该得到肯定。
文/张卫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