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初,各地“三公”经费“瘦身”捷报频传,给厉行勤俭节约命题,交出了漂亮“成绩单”,说明针砭时弊的“八项规定”,切中了公款浪费要害,也取得了实际效果。但是,各地节约的数额不菲公款,却及少提及用途,只见遍地“开花”,不见四处“结果”的厉行节约,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所以,要观“三公”经费“减肥”成效,不能只看漂亮的账面数据,而是要查查节约的“三公”款项到底花哪了?究竟是弥补了急需营养的民生了,还是内部消化暗中变相发福利或奖金了,只有看清节省下的钱流向,才能验证厉行勤俭节约的实效。不过,要实现这样的监督效果的确很难,一来节省的“三公”经费用途的不公开透明,只会令媒体和民众雾里看花;二来靠已习惯大把花钱者,监督自己去省钱、花钱,无疑是自欺欺人。
显然,严禁公款浪费、厉行勤俭节约政令,存有只在支出花费环节堵,不在拨付使用环节疏的操作漏洞,露头就打的严令虽可遏制住公开奢侈浪费的势头,却清除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官场潜规则。这些年,推进“三公”公开进度显著,一些地方或部门也嗮出了使用数额,不过都晒得含糊不清,仍将“三公”经费置于说不清理还乱窘境。因此,仅靠自觉或者事后监督,去促使地方将节约的“三公”经费花在民生上,也只是个治标不治本之策。
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一面通过嗮节约的“三公”数据,标榜厉行节约成绩;另一面却在秉承年底突击花钱陋习,仍在大手大脚花钱。表明,地方行政经费支出,并未受厉行节约严令影响而减少,而是随财政收入增长在增加,而且在没有上交的前提下,账面节省的“三公”经费显然被内部消化了,只是未经“三公”科目核算罢了。虽然,有些地方标榜,节省的钱流向了民生,但给扶贫户送几代面粉、大米或派发红包的做法,是项年年都在做的扶贫工作,欲盖拟彰背后显然在打小算盘。
反对公款浪费、提倡勤俭节约目的,虽始于反腐败布局,但最终目的无非是要将节省的“三公”经费用在缺乏营养的民生上,不厘清节省公款流向,只注重数据或账面上节约,厉行勤俭节约只会被异化成数字游戏,只会催生负面影响。既然,“三公”经费取之于民,节省的钱理应用之于民,不应成了一边嗮数据表功,一边发福利补贴的投机取巧通道。所以,要验证“三公”经费“瘦身”成效,不仅要看遍地“开花”更要看四处“结果”,只有将节省的“三公”费用弥补民生,才能体现“瘦身”。
因此,节约的“三公”经费不能一嗮了之,既要嗮节约更要嗮用途,更得从行政经费的预决算管理上入手,看紧“钱袋子”的收支流向,从编制部门预算上去精打细算,通过决算审定的节约经费数额,去压缩或抵顶拨付的经费,也可设立节约公款的专项上交科目,开通专门支付平台,从源头上控管,从透明上监管,这样才能真正让厉行勤俭节约政令落地运行。
文/赵茂盛
来源:红网
作者:赵茂盛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