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造假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出炉的热点话题,而是几年前持续到现在难以得到彻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早在多年前流行开来的一句顺口溜就足可以解释,“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部分官员为了官职得到晋升或保住头上的乌纱帽,不惜靠在统计数据上做手脚来保证官职的稳定。如果形成了弄虚作假者升迁而老实人吃亏的风气,就会扰乱干部选拔评估的导向和基础,危害很大。
地方政府一味追求政绩,却忽视了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数据表上的GDP逐年上升,也就意味着人均消费水平上升,可绝大部分老百姓却认为物价越来越高,每月的工资却反而显得捉襟见肘,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提高,这还能算是消费水平提高了吗?
如果我们把统计比喻成号脉,号脉是为了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症下药,可一旦号错了脉,结果可想而知。不能为了追求“漂亮的”政绩单,就置统计的公信力于不顾。统计的公信力就像层窗户纸,捅破了容易,维护、修复却很难。
统计造假贻害无穷,虽然国家曾出台多部法律法规来治理,但此类问题仍屡见不鲜,所以解决统计数据造假问题是亟不可待。必须建立完善的统计问责制,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一批顶风作假的责任人,坚决遏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进一步净化统计工作环境,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才能从根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更快更稳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前进。
文/嘉慧
来源:红网
作者:嘉慧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