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请市长体验之后再做决定,政协委员的“反对声”还是留有余地的。在政协会议上,这样的不同意见越来越多地可以听到,本来是好事,不过,又常常只是一句话带过,如果没有媒体的“标题党”,恐怕这些声音要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一点没有回响。
一个城市要不要限车牌,属于关涉到民众生活的大事情,也是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重要公共决策。在交通日益拥堵的现实下,采取什么样的决策,不单单是市长个人体验的结果,也不是政协委员在会议上“炮轰”就能够达成的。是否限车牌的公共议题,在设置、论证、实施等所有环节,都需要遵循法治化、科学化的路径,把“最后决定权”推给了市长,看起来是对市长权威的尊重,倒是有点把市长“架在火上烤”的意思。
实际上,从政府行政管理的流程来看,“市长拍板”应该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之前还要经过市民意见搜集,相关部门的一些调研准备、数据分析,当然也包括了市长本人的亲身体会。但是,如果强调了“市长体验”,并且列位公共决策的首要位置,就可能破坏了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的规则。“一任市长一个蓝图”的现象,已经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人走政息”再“重起炉灶”,如此的折腾,让城市一直处于“运动化”的发展状态之中,也造成了许多“寻租”腐败的空间。
再者,与市长“唱反调”,对于一些具体的公共决策有看法,除了要在公开场合亮明观点以外,更需要的还是政协委员该所准备,比如广泛地接触民众,了解民意,拿到第一手的资料,针对性的提出个人的意见,这样才显得有理有据,真正发挥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地方和全国两会上“炮声隆隆”,直指政府的各项工作,让人感觉“质询”、“指责”得很过瘾,官员们也受到了一定触动,可总是鲜见有充分准备的声音。而类似让市长体验之后再拍板的说法,看起来像是“赌气不满”的语调,起到的效果势必差强人意。
任何一项公共决策的实施,要想取得理想的结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最好能经过一定的“博弈过程”,让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机会发出来,而不是像从前那样,靠“拍胸脯、拍脑袋”来决策。那些只以个人感受为基础的公共决策,肯定不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与普遍的社会关切和意愿之间会存在距离,如何设定好决策制定的方案,是当下社会治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毋庸讳言,各级政协、人大的委员和代表,在公共决策中的“话语权”要相对有分量。来自人民群众的委员和代表们,在平时就应该把握住一些社会热点、民生难题,做好功课,到了两会上“集中火力”建言献策。少一点“临时起意”的“赌气式”意见,提出更为周密详实的见解来,有利于政府行政,也有益于民生改善。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