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一评
机关干部利用新能源公务用车充电桩给私家车免费充电的“公电私充”行为,表面上是小事小节,实则是“车轮腐败”新变种。据江苏南京市纪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钟山清风”消息,近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纪工委在开展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个别机关干部存在上述“蹭电”行为,经调查核实,经开区纪工委批评教育和处理3人次。(9月3日 澎湃新闻)
插头一插,电表一转,南京几名机关干部或许从未想过,给私家车“蹭”公家充电桩的这点“小动作”,会让自己成为通报中的反面典型。看似几度电、几块钱的“芝麻事”,却被拎上了执纪通报,有人嘀咕:是不是管得太细?殊不知,这类“微腐败”恰是“大问题”的苗头。他们以为自己薅的是几度电、几块钱的“公家羊毛”,殊不知,这一“薅”之间,付出的代价远非这点电费可比。
“公电私充”,表面看占的是公家便宜,实质是公与私之间界限的彻底模糊。他们薅走的,真的只是那几度电吗?他们薅掉的是“纪律底线”。从“公油私加”到“公电私充”,“车轮腐败”变的只是形式,其以权谋私的本质丝毫未变。行为虽“小”,却是不折不扣的“腐败”。电是公家的,便宜是自己的,如此心态一旦蔓延,今天薅电,明天就敢挪用更多。制度的堤坝,往往就是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蚁穴”开始崩塌的。
他们薅薄的是公信力的根基。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正是这类“钻空子”“揩公油”的行为。电费事小,风气事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天你能拿公家电充私家车,明天会不会用公家资源办私事?信任如瓷,一旦裂缝,再难复原。每一次“薅羊毛”,都是在无声地透支部门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
他们更薅丢了对规则的敬畏之心。纪律不是选择题,廉洁也绝非可讨价还价的商品。“觉得是小事”恰恰是最危险的心态。“毛毛细雨湿衣裳”,小问题纵容不得,小缺口忽视不得。执纪者之所以“小题大做”,并非是锱铢必较那点电费,而是要守住纪律与公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才是对干部最切实的保护。严是爱、松是害,今天的红脸出汗,远胜于明天的追悔莫及。
所幸,处理并非终点。南京方面一边严肃执纪、修订管理办法,坚决堵住制度漏洞;一边增建8台私家车充电桩,以疏代堵、回应合理需求。这体现出治理“微腐败”既需要铁腕执纪,也需智慧疏导。绝不能为错误行为留下模糊空间,同时也应正视干部的实际需求、提供正规方便的服务渠道。这种“堵后门、开前门”的方式,正是科学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的体现。
“薅羊毛”式揩公家油,从来不是精明,是糊涂;不是本事,是短视。作风建设,就在一度电、一顿饭、一次用车中见真章。“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每一名干部都应当警惕,你占的那点“小便宜”,最终可能瓦解的是你自己的职业尊严、组织的信任根基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这“羊毛”薅不得,也薅不起。它背后是纪律的红线、廉洁的底线,更是人心向背的大政治。千万别让一支小小的充电枪,插穿了原则的高压线,也插丢了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基本立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绵一评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