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秋高气爽,正是出游好时节。但在一些景区,却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售票处前竖立着一米多高的二维码展板,喇叭循环播放着线上购票提示,一位老人因未提前预约,最终无奈转身离去……(9月6日 《法治日报》)
这样的情景并非个例。《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多地景区推行“仅线上售票”模式,复杂的页面让老年人不知所措;部分景区虽保留线下窗口,但票源极少;甚至还有一些完全取消人工服务,导致许多老年人围在购票展板前手足无措,最终因不熟悉线上操作而悻悻离去。更有家庭反映,老人若想出游,常需子女陪同完成预约。数字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景区门口竖起了一道“数字高墙”。
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其中,超过70%的老年人具备出游意愿和能力,“银发旅游”正成为旅游市场最具潜力的增长点。老年人出游频次高、停留时间长、消费能力稳定,旅游需求正从传统的“低价团”向“品质游”“体验游”升级,催生出一个千亿级消费市场。
然而,部分景区为降低运营成本,全面推行线上预约和购票,页面设计却复杂难用,许多老年人站在景区门口望“码”兴叹。这类做法实则是将技术成本转嫁给老年人,既违背“科技服务于人”的初衷,也暴露出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不足。忽视老年人的购票需求,不仅损害其合法权益,更折射出服务意识的缺失。这不仅与我国老龄化进程不相适应,与银发旅游的蓬勃发展背道而驰,更令旅游业错失“银发经济”的巨大机遇,最终影响整体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科技发展应更具温度,而非成为排斥的壁垒。《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明确规定,老年人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并存的时代,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都应更加包容。景区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其服务品质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唯有填补“数字鸿沟”、补齐“服务短板”,才能让每一位游客——无论年轻或年长——都能平等享受“诗和远方”。
破解“老年人景区购票难”这一难题,需多方协同努力。政策层面,应出台具体细则,将适老化服务从倡议转变为刚性要求,明确线下窗口数量、免预约名额比例等硬性指标。景区方面,应推进线上系统适老化改造:简化流程、放大字体、增加语音引导,同时保留充足人工服务,主动协助老年人完成购票。更关键的是,要认识到老年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提供适老化服务并非负担,而是抢占蓝海市场的战略选择。
技术进步的初衷是提升服务,而非设立门槛。智慧旅游的真正意义,在于以技术赋能体验,而非让便捷变成阻碍。推进景区适老化,既是对长者的关怀,也是对服务本质的回归,更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成色。为老年人扫清购票障碍,不仅是在践行社会包容,也是在打开一个崭新的消费市场。银发旅游潮已然到来,只有跨越“数字鸿沟”,才能让所有人共享旅游之美,推动消费市场走向更繁荣、更包容的未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