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德梅(广西师范大学)
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调查十余个平台话费充值现状,多不能充小额或自定义话费。基本为50元起充,甚至有平台最低充值100元。在运营商的官方微信小程序中,最少也得充50元。同时,部分运营商回应称,小额充值可前往官方APP,其他平台属于第三方渠道,所以有限制。
几年前,一些电商平台也曾推出小额话费充值。如今手机套餐升级,话费越来越高,充值的最低金额也越来越大。科技发展应当便利群众生活,但话费最低金额越来越高,最终到底是行了谁的方便?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日常已习惯使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充值付款,对于话费充值,使用主流支付平台充值成为最便利的选择。如果使用官方APP充值,对于使用多个运营商的用户而言,每次充值都要单独转移到不同的APP,属实麻烦。并且,部分学生群体或资金周转困难的群体,本身购买的话费套餐每月可能不足50元,为了小额充值专门下载官方APP,也会造成不便。
另外,对于部分中老年人来说,仅熟悉微信等主流支付平台,难以辨别低价充值的官方平台。例如,90岁的刘老太表示,刚开始,孩子还教她在手机上充话费,但按钮繁杂,有500元、300元,老花眼看不清,也找不到低价充值的渠道,最后也只能换老人机使用。刘老太此类事件并非个例,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中老年人难以跟上时代步伐,数字鸿沟越来越大,反而造成生活处处不便。
也有人说,话费不管充了多少,都在自己账户上,充值多少差别不大,大额充值反而能减少充值次数,更加方便。但其实,提供小额充值与消费者选择大额充值并不存在冲突。然而,失去小额充值,对于消费者而言,失去的不只是小额话费充值的便利,更是对商品自主选择的权力。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消费者当然可以选择小额话费充值,但前提是必须使用官方APP或是前往官方营业厅充值,这种方式不仅带有强买强卖的意味,更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等权利的剥夺。
那么,50元起充的话费,究竟“方便”了谁?谁是最终的受益者?
运营商作为充值资金流向的终点,与平台协商最低充值金额,最直接获得的是经济效益。通信运营商本身在移动通信产业就用户数量庞大。用户充值但未使用的费用,相当于支撑了一个无息现金流,可能被企业用于短期投资或资金流转。同时,无论是第三方的大额充值或是在官方平台的小额充值,都有利于增加其用户黏性。前者是预存了金额之后减少轻易转网或销户想法,后者则是能够增加运营商官方APP的活跃用户。
对于第三方平台而言,大额充值能够减少交易次数,同样的金额充值次数从十次变成一次,可降低其技术成本和通道手续成本。
说到底,“50元话费起充”,给平台和运营商提供了便利,但唯独没给消费者行方便。服务应当普惠民众,而非唯利是图。当便利成为特权,选择变成奢侈,商家离消费者只会越来越远。《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一个真正有远见的企业,从来都是避免做“贪贾”,而争当“廉贾”,将选择的自由真正归还给用户,懂得利润与责任并重,眼前的蝇头小利,远不及用户长久的口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温德梅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