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麓民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迎来一年级新生报到。不少新生的名字如“扶苏”“知潼”“邕熙”“雨桐”等,令人耳目一新,有网友感叹“仿佛打开了一本古风小说”。这一现象与近十年来常见的“子涵”“梓萱”等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中国人命名文化中正在发生的变化,其背后也映照出社会文化的变迁与代际价值观的转向。
每个时代的名字,常被视为社会的微观缩影。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六七十年代,“建国”“建军”“卫红”等名字盛行,姓名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改革开放后至80年代,社会推崇个人奋斗,名字中“伟”“强”“芳”“婷”等单名频现,寄托着对坚强与美好的向往。90年代以后,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姓名字眼趋于雅致多元,“晨、飞、宇、鑫”和“佳、雅、雪、倩”等受到欢迎。进入新世纪,“子轩”“梓萱”“子涵”这类寓意吉祥、发音雅致的双名成为主流,体现着个体意识崛起背景下父母对子女美好幸福的祝愿。
而今,一批如“扶苏”“知潼”等具有古风意蕴的名字悄然兴起。尽管一所学校的样本未必能代表全国趋势,但从社会反响和多个地区的起名风格来看,这种转向确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背后,与90后群体成为育儿主力密切相关。
这一代父母受益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兼具互联网原住民与全球化一代的双重特质。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深受网络影视、小说、游戏等流行文化的影响。这代人在文化自信、审美追求和个性表达上,展现出与前辈截然不同的风格。他们成长于国力强盛的年代,拥有更强烈的文化认同与主体意识,在“国潮”兴起的氛围中,更主动地从秦汉典籍、唐诗宋词中汲取灵感,尝试为孩子赋予既有文化底蕴又独具一格的名字。
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也包含对上一代命名同质化的“修正”。 上一代父母在命名上追求形式上的雅致与美好,却在不经意间导致“子涵”“梓萱”等名字的大量重复,形成新的模式化现象。新一代父母通过挖掘更丰富的传统文本,试图在名字中实现更深层次的个性表达与审美差异。从集体宏大到个人细腻,从模仿追风到彰显自我,命名变迁反映了社会心态逐步走向成熟与多元。
乐见命名这种文化自信与审美多元的表达。但我们也要看到,名字不仅具有审美和文化属性,还是重要的社会交往与身份标识符号。过度从传统文本中挖掘生僻、奇崛的字词,也可能为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不便。如何在文化传承、个性表达与现实功能之间取得平衡,需要父母多多斟酌。
如今的“古风”命名,并非简单复古,而是新一代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的现代创作,是文化自信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当我们听到这些如诗如画的名字,不仅感受到汉字深厚的文化魅力,也更期待这些孩子们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麓民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