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一天,我被这个世界讨厌,请给我留下,留下一处逃避的空间。”对《春天里》的歌词改写或许不足以道尽古稀之年长居坟场的凄然,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拥有一片自由的空间是每个老人的心之所愿。但若自由需于坟场寻得、有家不归成为老人权衡利弊后的“择优选择”,那么试问:亲情又该于何处安放?
老人有家不归在新闻报道中已经不算鲜见。或是想要自立更生,不想给儿女“添麻烦”;或是因为代沟的存在,和子女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在家感觉“不自在”……这些原因都客观存在,但真正迫使一些老人长久离家,宁愿用“防空洞”、“坟场”取以代之的或许还是家中寒彻心扉的“冰冷”。
任凭年轻时血气方刚,谁也抵不住流年的无情。面对无法继续为家庭做贡献,只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人,一些人头脑中开始形成“老人无用论”。这是对孝道的莫大讥讽,同时也是对亲情的亵渎,让本来纯洁的亲情变得功利。如果认为老人无用,那么便会不自然间流露出对其行动迟缓的嫌弃,对其生活习惯的讨厌。虽然表面上仍尽到赡养的义务,但举手投足,言行之前流露出来的不屑和轻视,让老人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也让家成为囚禁身体的孤岛。
诚然,现实的压力逼着我们向前,为了生活,我们放下了很多。压力山大下很多事情力不从心,甚至亲情也要打折。于是用寄钱代替了回家看看,于是用不屑回应了操心唠叨。其实想想,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或许只是老人于风烛残年的最高奢求,而他们最真实的心愿恰恰正如歌词所唱:柴米油盐一辈子,只为了一声爸妈。只是希望,在你的眼中,他们还像儿时一样高大;只是希望,目送你的时候你能给予一个回望;只是希望,你不将年迈的他们当成“累赘”,依旧给予他们尊重的目光。如此,便感觉自己还拥有活着的价值;如此,亲情便有了安放的地方。
“我不偷不拿,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住在这里自由自在,没什么好怕的。我不想走。”不知道这样的新闻播出后老人会不会被迫放弃自己的“自由”,被遣回家?只是期待,这样的画面不要再次撞痛人们的视线。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对衰老持同情而不是厌倦,对生命持尊重而不是不屑,这是为了尽到为人儿女的孝道,也是为了让亲情有处安放。
文/田佳玮
来源:红网
作者:田佳玮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