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更郁闷和无奈的是,记者22日从环保部获悉,气象条件是个不利因素,京津冀及周边省市将持续数日出现空气重污染,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程度。有人计算出灰霾波及15%的国土,有人统计出北方20多个城市重污染,有人估计数亿人受到雾霾的严重影响,有人记录了动辄爆表的PM2.5含量。(2月23日《新京报》)
面对雾霾的侵袭,政府部门的应急日渐成熟,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启动预案:通过媒体发布雾霾预报,向手机用户法发送提醒,让企业停产汽车限号,种种按部就班的措施之后,如果没有一场自然风刮来,人们仍继续做雾霾“囚徒”。
现在人们对雾霾的忍受能力逐渐增强,从最初的惊讶,到现在的沉默,皆因为逃无可逃,还不如照常生活。能不到户外就不到户外,出去就戴上PM2.5口罩,回来吐槽身体的不适。公众也在做出改变,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等环保的出行方式,并呼吁其他人接受环保生活的理念。
各地都把治理大气污染当成头等民生大事,投入巨额资金,多地联手治霾,纳入考核体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模式,甚至地方官员都立下了“军令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雾霾天气将被碧水蓝天重新取代。雾霾不是一天生成的,也不会短时间内散去,治理需要漫长的等待,官民对此已有了共识。
但此时公众想听官员真诚地说声“对不起”,每一次雾霾来袭就说一次“对不起”。因为雾霾的形成和治理,公众都在用健康为社会发展埋单。一则,过去注重经济的发展带来环境溃烂的后遗症,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付出了经济和健康的代价。二则,在治理的过程中,大家还要继续付出惨不忍睹的成本,从雾霾让更多人医院就诊可窥一斑。
以现代政治文明观之,公众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官员应该惴惴不安才行,否则难获体谅。官员说“对不起”还可以证明政府承认治理雾霾是自己的责任,这会为公众带来信心和勇气,也是官方与民间达成治霾共识的基础。
治霾政策和措施再好,也不容易拉紧官民距离,一直说“对不起”的官员,才会获得公众的信任,才能更好地治理污染。
文/赵查理
来源:红网
作者:赵查理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