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努力试图弘扬道义的美好,不经意却总是揭开道德的伤疤。这个结果令我们茫然若失,拷问别人,拷问自己,但同时也绑架了自己,绑架了别人,更绑架了道义。
是太过追求道义的完美?还是道义不能容下一粒沙子?我们装模作样的为了道义再一次出发。深晚记者的再次出发,有一点无可争议,是为了探求道义在社会上的被认知度,被转播度,被接受度。但,这次的行为,很有可能让道义再次受伤,再次把道义的伤疤给撕裂。看似一场普世的呼唤,却与理想背道而驰,风险远远大于美好设想的盲从,只能给这场善意的救赎蒙上不曾预料的阴影。
小品演员郭冬临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句经典台词:用谎言测谎言得到的是谎言。这句话能不能算作至理名言,是不是社会生活的深刻总结,这并不重要,但背后的道义还是有的。契合到深晚记者的这次行为中,谎言一样的病垢结局是那么的突兀。
测试道义的过程,是有利于接近道义,还是造成道义的间距距离更大?在道义的偶发性质中,我们的刻意显然是“失算”的。良苦用心,并不会有良苦用心的结果,只是又增加了我们不愿意要的失望情绪。
细数摔倒和扶不扶,其实也没有连篇累牍、罄竹难书那么悲壮,扶不扶的偶发结果,在我们追求的精神道义中,各挨了“五十大板”。看到负面的“扶不起”,也能看到正能量的“扶得起”。
我们测试的不是“扶不扶”的简单道义,而是社会中的百态人性。用不同的个体性格表达,来描述有关道义的图景,不但借口牵强,而且也违背了自然的生命规则。
刻意地追问“扶不扶”真的不需要,这是给道义添堵。社会之中,芸芸之众。谁无磕磕绊绊?谁无烦心琐事?在爱与被爱、帮与被帮的社会道德体系中,那种义薄云天的道义胜境,是没有固定格式的。可以批判扶不起的道义,没有必要营造扶不起的道义。用心让冷漠变成温暖,不可以牵强,更不能绑架,“狼来了”的故事,只会让道义流血更多。
文/周靖国
来源:红网
作者:周靖国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