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曾激荡起无数的游子、漂泊者的“祖国情结”。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而这里要说的“湘愁”,是指“方罍之王”青铜重器皿方罍的“完罍归湘”。
《史记》有云:“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应该说,出土于湖南省的青铜重器皿方罍,1922年其盖、身分存异处,皿方罍盖经过辗转,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而皿方罍器身流至国外,长达近百年“游离他乡”的文化苦旅,历经无数波折,自然身价不菲,称得上是“非常之物”;在整个“完罍归湘”的过程中,“方罍之王”能够最终实现华丽落叶归湘,不仅唤醒了湖南人的世纪湘愁,还再度激起和升华了全体华人的“祖国情结”,这不能不说是“非常之事”;那么,前后为铺设国宝“完罍归湘”绿色之路的各方机构和人士,比如湖南省博物馆和馆长陈建明、“艺术长沙”举办者谭国斌、收藏家曹兴诚,以及多位藏家联名发表《华人藏家集体致纽约佳士得的一封公开信》,并表示由湖南省博物馆以预估底价拍回来,其他华人藏家一律不出手,不让人来炒作价格,支持国宝“回湘”,这些人堪称“非常之人”当之无愧。
“方罍之王”青铜重器皿方罍,实现“完罍归湘”的世纪“回家”之路,这不仅是湖南人的骄傲和自豪,还是我国收藏界和“史记”上的大事件,更唤醒了国人团结一心促成游离他乡的国宝回家的“中国情结”。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各国博物馆保存的中国文物逾百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更难以计数,且大多是中国文物中的精品。由此,国家应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铺设绿色通道,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博领域提供政策等方面支持。
今天,国宝“回家”已成为政府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国宝的回流渠道仍不畅通,有诸多因素和阻碍。由于法律的缺失和文物持有者的抵制,跨国追讨文物的过程极其漫长艰巨,这使回购成为当前最广泛的文物回归途径之一。
这要求我们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和民间形成“合力”,一方面政府组织积极的与海外主要文物流入国签订双边协定,落实联合国公约,为追讨文物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广泛吸收各方面力量,专门应对文化财产的追索。
值得提醒的是,回购国宝本是完璧归赵,令国人欣慰,但回购国宝绝不仅是拍卖场上一锤定音后的扬眉吐气,“国宝回家”以后的一系列问题更应当值得我们各方思考。比如对于青铜器等稳定性比较差的收藏品,如果保护工作做得不好,难免会使这些传世之宝受到损坏。
“完罍归湘”尊重了拍卖公司的商业规则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运作机制,因为该国宝非战争劫掠文物。针对目前仍然流落在海外的文物,需要我们各方给力才能促成“国宝回家”之路。
事实上,“方罍之王”青铜重器皿方罍之所以实现华丽落叶归湘,乃公私合力而成。这里面有湖南收藏家、企业家筹集资金,湖南省博物馆和政府支持,最终才得以完成了私人洽购。这是个比较成功的“国宝回家”案例。
不得不说,“完罍归湘”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民间组织、公益组织可以先行一步,先把“国宝回家”问题存在的一些困难、一些障碍,通过民间交流的方式解决,即通过民间运作和公益捐赠的方式实现,当然,这里面离不开政府组织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一句话,铺设和打通“国宝回家”的绿色之路,更需要我们各方面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有情。
文/熊传东
来源:红网
作者:熊传东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