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庭审视频看完,就会发现检察官的表达主旨并非法庭不能讲法律,而是法庭上不需要一条一条学习法律。但通过律师的“传达”,和巧妙的“剪辑”,却出了截然相反的效果。成了微博的热点。
现在的社会,是需要雷点和槽点的社会。所以给了“炒作派”和“标题党”无限的生机。于是律师的别有用心,媒体的故意误导,恰好符合我们心里的“官员模式”,“法制印象”。无论目的是什么,他们都赢了。
发布的微博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新闻是明显的文不对题。但是,偏偏很多人就先入为主,陷入舆论的漩涡。有些网友,即使知道“题不对文”,仍旧要发泄心中的积怨,似乎事实的真相并不重要。
那么为什么这条新闻会引起那么多的“误读”呢?
第一,是微博的“断言”。”勒庞说:时代的宗旨和法典,总是诉诸简洁的断言。“断言”的威力,政客与广告人都深有体会。
“聪明”的律师用短小的“断言”,让某种观念和联想迅速进入群众的脑海。断言越精悍,越有力,那么之后的证据和辩驳越虚弱。当意见“领袖”打算用他的观念来说服群体时,断言法是最常用的武器。
第二,媒体也是标题党。虽然,媒体的公信力并不见得好,但是民众对媒体还是依赖的。新闻标题是门学问,媒体想增加点击量,就取个博眼球的标题。这是常态。但一旦偏离的事实,就有哗众取宠之嫌。
第三,群体无理性。有些网友有遇事必喷的习惯。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写道“在列举能够对群众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时根本就没有必要提到理性,除非是为了指出它影响的消极意义。”因此能够利用的不是他们的理性,而是他们的感情。
群体不善于推理,卻急于表达情绪。当各种断言都成为一种流行意见时,其强大的传染力就大显身手。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像细菌,在群体中先感染易感人群,再通过人群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再一次感染。三句话不到,就能扯上,国家、政府、制度,纠缠在事实真相以外的东西上。
第四,社会给的不安全感。公众如此容易激动,正是因为民众内心的不安感导致的。沉重的社会压力,漫天的负面新闻,招摇的贫富悬殊,种种都让人们对社会和政府心灰。人们选择不辨真伪地去相信,很大部分原因是在微博中的“检察官”形象,与人们内心的形象是契合的。所以,很容易便“落地生根”。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断章取义的“纠缠”,无太多实际意义,反而会使真相流失。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媒体把好关,公众更理性,还有公职部门的反思。
文/朱艳
来源:红网
作者:朱艳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