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派出所”的探索并非无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戈海 编辑:艾伦 2014-04-11 00:05:50
时刻新闻
—分享—
  河南省警务机制改革2010年11月6日开始实施,当时郑州市10个公安分局全部撤销,114个派出所被整合成29个“大派出所”。改革力度空前,用意是警力向基层下沉。但《法制晚报》记者发现,4年后的今天,当初的“大派出所”在“派出所”的牌子边上,又挂上了“公安分局”的牌子。而各“公安分局”的领导,从改革前的不足百人,升至近200人。(4月10日《法制晚报》)
  
  时隔三年半,当年轰轰烈烈的警务机制改革,如今以“蛇尾”收场。彼时,河南省的这一改革受到多方关注,舆论普遍叫好。“机关层级压缩,领导干部减少,基层民警增加,服务能力增强”是改革最想要达到的目标。然而此时,这一愿望不仅落空,并且出现极度反弹,分局数量激增至以前的三倍。可谓与改革之初衷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回头来看,这样一场改革似乎只有舆论的拍手叫好,而期间的实际参与者都是叫苦不堪。于警察而言,“大派出所”的格局让许多警察看不到升职的空间,甚至与外界打交道生出“低人一等”的想法。于民众而言,这样的改革不仅没有实现自己办事方便的期许,反而由于“大派出所”分工过细,职责明确,形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稍有点意思的是,出租车司机的困扰:找不到派出所的牌子。
  
  在此次改革中,有几个突出问题值得改革者深思。一者,在机制改革的设计上是否有失偏颇?郑州在改革之初将分局、派出所整合为“大派出所”,表面上看似乎实现了警力下沉基层。然而缺乏必要的机制设计,基层警员反而比之前少了。二者,在改革的操作中,忽视了民众的基本诉求。这个最终目的在于方便民众办事,更好地服务基层,但现在的情况是,改革反而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便。
  
  警务改革的用意是警力向基层倾斜,但真实情况却不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分工过细,除了交巡警,其他警员反而呆在机关,与民众的距离远了。中国社会几十年形成了“有困难找警察”的观念。这里的警察角色更多是为了解决家长里短而存在的派出所“片儿警”。他们不处理大案要案,反而与居委会大妈经常一道,走东家串西家。分工细化后,这种“马大姐”一般的片儿警实际上是减少了,而他们恰恰是最基层的民警。
  
  不过,在笔者看来,“大派出所”的改革并不能简单判定为失败。目前的反弹,一定程度上是相关工作没有彻底执行所致。譬如,在增加基层民警这一块儿,实际上很多领导干部的级别未曾动摇;许多警员进入的是机关部室,而非基层。对民众造成的困扰,则是源于“一刀切”,把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单方面彻底改变的结果。但这些缺陷,并不能否定,改革的探索意义。
  
  改革有成功便有失败。需要肯定的是,河南省警务系统的这一次改革虽偏离初衷,但其勇于改革、实践改革的做法却比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强太多。众多的事前争论,不如一场简单的实践来的真切。通过实践,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便能总结出许多经验来。从这次改革的失败经验来看,后来者需要深刻认识的是:一改革不能脱离为民服务的最终目的;二改革的顶层设计不能脱离实际。
  
  文/戈海

来源:红网

作者:戈海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4/11/33205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