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BBC纪录片摆拍岂能成为我们的榜样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夏熊飞 2014-05-18 00:03:40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关于《舌尖上的中国2》“造假”的新闻成为媒体和网友热议的话题。网友纷纷吐槽《舌尖上的中国2》“造假”是在欺骗观众。其实,纪录片通过重构现实或者“摆拍”的方式还原真实世界并无不妥,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外纪录片,包括BBC的《美丽中国》和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都不乏“摆拍”的成分。(5月16日《北京晨报》)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要不要摆拍,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持可以摆拍观点的人认为,国外经典历史纪录片都离不开摆拍。比如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由“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要求爱斯基摩当地居民“摆拍”成的。他们还举例说,在自然历史纪录片领域以严谨著称的BBC,他们拍摄的纪录片也是有部分摆拍的。这可能是真实的。但是,我的意见是,不能因为BBC纪录片摆拍过,我们就好像有了摆拍的依据,好像就顺理成章、天经地义似的。BBC只是一家外国的广播电视机构,而不是世界上纪录片的样版或模版。以为BBC可以摆拍,我们就可以摆拍,是一种毫无主见、不思进取的创作态度,此种心态,跟别人造假我就可以造假又有何区别呢?
  
  不是说我们不必学习别人的拍摄经验,相反,对于别国的或前人积累的先进技术或创作路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认真借鉴。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模仿,甚至照搬照抄,而是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像BBC摆拍我们就去摆拍,无疑显得比较低级,因为我们的纪录片创作绝不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在我看来,英国版本的纪录片中包含“摆拍”成分,绝不是我们可以摆拍的借口,更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顾名思义,纪录片是生活的实录,它应该恪守的底线是客观、真实。如果纪录片过多地摆拍,那就无法追求生活的真实。试想,如果在拍摄的过程中一味摆拍,那不成了拍电视剧了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应该任何人都明白。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完全杜绝摆拍的成分,恐怕也是不现实的。这一点观众能够理解。问题是,纪录片创作者不能以BBC的纪录片为标准,更不能把海外的做法当作自己可以效法的理由。
  
  中国的纪录片要生存并发展下去,在选材、拍摄、编导、剪辑等诸多问题上都需要改进和提升,同时在生产方式上也应该有待改变。观众期待的是,中国电视人要破除别人摆拍我就可以摆拍的思维,拿出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创作出高水平的纪录片,使中国纪录片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文/孙建清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5/18/335260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