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被质疑的事件,除了“悬浮照”照片作假,事件本身并无不对,事后也证明事出有因。难道你能说领导乘公交、坐地铁、带头扫厕所,这些事情都不该干?既然没有错误甚至就该这样,为什么群众老是对此抱有成见、质疑再三,以至形成“惯性质疑”呢?
其实个中原因,首先是“少见多怪”。因为此类事情不常发生,没有形成工作常态。而人们一般对于“小概率事件”,总会有异样的感觉,不大相信会是真的。即便是铁定的事实,也会怀疑动机不纯。假如领导的身影,不单在会议桌上,不单在电视荧屏,不单在报纸版面,而常常出现在公共场合,谁还会感到新奇啊。其次是“差三错四”。因为对事件全部过程并不了解,所以难免误解误读。比如记者地铁“偶遇”市委书记这件事情,本来确属巧遇,记者是财经记者,时政新闻不是主业,没有采访任务,只是在跟踪报道别的新闻的时候,遇到了购票乘坐的书记,出于职业敏感提出采访,结果遭到书记拒绝,顺便拍了些书记与乘客交谈的画面。这确实是“放羊娃拾酸枣——顺带”的结果。但受众并不清楚,因不清楚而生质疑。而且因为先入为主,难免认为是在作秀。再就是“情感错位”。官员与百姓之间,情感不在一个层面,无法进行快捷对接。或者说百姓对于官员,缺乏起码的信任,有着情感的排斥。这种反应,很少出现在亲人之间。不信可以问问,坐地铁、乘公交、扫厕所的官员的家人,会质疑他们的善意吗?这就证明,如今群众与官员之间,确实缺少血肉相连的关系。
但是,不管原因有无道理,质疑有时带来伤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躺着中枪”,会让官员心有余悸,生怕引起某些误会,从此就会缩手缩脚。就像在地铁站被记者“偶遇”之前,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还因“赤脚排涝”,引起过网络“关注”。此后吴对这类报道心有余悸,坚决不许当地媒体报道他骑自行车走街串巷的事情。如果质疑导致官员亲民行为越来越少,远离群众,能是一件庆幸的事吗?所以,我们不要怀疑一切,哪怕作秀,“作”也是一个主动为之的行为。只要这个行为利国利民,大秀特秀又有何妨。如果质疑成风,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什么时候,才能建成诚信的社会?
文/雷钟哲
来源:红网
作者:雷钟哲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