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市公司如此理财要不得

来源:红网 作者:乔瑞庆 编辑:刘艳秋 2014-08-27 00:03:22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22日,王府井公布了2014年上半年财报,实现营业收入94.33亿元,同比下降5.97%。虽然业绩下滑严重,但是王府井净利润并没有下滑太多,这主要是因为来自理财产品的收益贡献颇大。上半年净利润中王府井有约近15.5%的净利润来自理财产品收益。(8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
  
  理财产品收益能为一家公司创造约近15.5%的净利润,已经足以说明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大约从2010年以后,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不但日益增多,而且购买金额也越来越大。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4日,约有180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投资金额428亿元。有媒体统计,从2014年8月15日到2014年8月25日,仅仅10天的时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高达391亿元。这10天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相当于2012年全年的91.4%。按这个数据推断,只需要11天,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金额就相当于2012年全年的规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额度增幅之大可见一斑。过去几年中,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所有诟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企业运转过程中,不免会有短期的少量闲置资金。为避免资金浪费,寻找投资渠道保值增值也未尝不可。从这个意义上,偶尔少量购买理财产品也是上市公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被动选择。但是如果购买理财产品的额度过大并逐年大幅递增,就不是短期而少量的闲置资金所能解释的了。显然,投资理财产品,赚取利润,弥补主营业务的不足,已成为上市公司主动自觉的选择。
  
  当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源时,就不是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而是资金的巨大浪费。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实现了从股市到银行的转移,并没有用于技术研发、装备改造、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对于公司实力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基本上作用甚微。资金严重偏离了其募集意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浪费何其大也!
  
  金融原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当实体经济习惯于从金融行业吸取利润时,资金逆向反流到金融机构,资金只会在金融业内部循环,无法充实到实体经济中,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社会融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实体经济只会越来越萎缩。这也是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所制造的最终恶果。这个恶果由全社会所承受,而个别上市公司却赚的流油,如此理财真是要不得啊。
  
  文/乔瑞庆

来源:红网

作者:乔瑞庆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8/27/344984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