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17岁男生小康(化名)进入重庆市渝中区一所中职学校读书。上学前他将头发剪短,几天后入校礼仪检查他头发不合格,老师让他改正。而后两天他两次去理发,老师还是说不合格,伤心之余他离开学校。十几天后,校方劝其退学。去年,他母亲一纸诉状将学校告上法庭。日前,这场官司有了结果——渝中区法院判定校方退还小康课本费及资料费,但驳回其他诉求。(9月25日《重庆晚报》)
事发虽在两年之前,但一场有关发型的官司直到近日才有了结果。因学生发型而引起争议不在少数,而闹到退学甚至打官司的地步却并不多见。学生的发型问题原本只是学校管理中很小一个方面,小方面被放大至此,既让该校声誉受损,也使学生家长难堪。这一细节,折射的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漏洞,更是学校对待学生的态度。
按照《重庆市职高中专学生礼仪常规》的规定,男生发型一般只要是短发、没染色,就算是合格。但从学校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判定学生发型是否合格,很多时候并没有统一标准。合不合格,完全是管理人员一句话的事。由此可见,学校管理中存在刻板性和随意性两种倾向。要么一味依靠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而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却有待商榷;要么便是管理人员对管理标准随意解读,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来比照学生是否做到了。正因如此,在管理过程中,师生双方所持标准不一,且双方都说自己有理。这样一来,学校因为管理标准和方式问题而产生矛盾就在所难免。
发型的要求,其实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身份。无论是普通中小学,还是职高中专,要求都大同小异。但这些规范学生行为的常规往往会因执行方式问题而生出众多烦恼。对学生而言,学校各类管理制度都显得冷冰冰。不计其数的“严禁”“禁止”“不得”等等词语让学生早反感不已。学校越是想约束学生,学生的叛逆情绪就越严重。而化解这一现状,最关键的还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把学生当作学生来看,而不仅仅是学校的管理对象。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并转变管理的方式,发型问题才不会成为学生之伤。
当然,管理的实质最终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如果本末倒置,因管理上的失误而给教育教学造成更大麻烦,显然有违教育的目的。发型问题,看似事小,其实不然。学生与学校之间本应和谐共处,但因为管理上的漏洞而使双方对立,这无论如何也也不能放任不管。转变传统认识,意识到学生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管理的过程其实只是规范,而并非一方对另一方的打压。只有如此,学生的发型才不至于惹得学校大动肝火。
文/王瑶
来源:红网
作者:王瑶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