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需注意“工具理性”向熟人社会蔓延

来源:红网 作者:叶建明 编辑:刘艳秋 2015-02-05 00:31:21
时刻新闻
—分享—

  浙江玉环县1名老人在公路中间摔倒,期间有车辆和行人不断经过,但都只是看看,并没有人去搀扶老人的意思,过了几分钟,一辆白色轿车将老人碾压,拖行了一段距离,才停了下来。根据监控记录,在老人摔倒以后的8分钟时间里面,有4辆车和23个行人经过。(2月4日中国新闻网)
  
  这无疑是个让人寒心与痛心的连串画面。倘若这4辆车和23个行人只要有一个人把摔倒的老人扶到公路旁边,这位老人也不至于被白色轿车无情碾压,活生生地演出一幕人间惨剧。
  
  基于陌生人社会的不信任,基于好心扶老人反被诬陷先例的“惯性联想”,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在碰到老人需要帮扶时,选择了回避手段和“工具理性”。无论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一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还是2013年,吉林长春市一位老人在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内因突发脑梗塞晕倒在地,围观市民纷纷排队从老人身上跨过离开;抑或者是在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集体失明”,这些都证明“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具理性”在市民中已大行其道。
  
  在刚发生的浙江玉环县这个老人被碾事件中,有个细节还需要特别注意:这23个行人中,有一名女子认识这位老人。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口碑和道德常常关乎一个人的形象好坏,因此,熟人或者认识的人之间更容易出现帮助帮扶现象。但是,这位女子发现老人是认识的人后,却并没有直接把老人扶到公路旁,而只是“理性”的选择去找他家里人,这让老人失去了免遭碾压的最大可能。当“自我保护”达到了失去悲悯同情与道德自觉的程度时;当“工具理性”竟然已从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蔓延时,我们的社会无疑需要反思一些东西,需要改变一些东西。
  
  其实,正如春晚小品《扶不扶》所演的结果那样,扶老人并非就是一个风险活,存心讹诈好心人的老人只是极少数。只不过,在“老鼠屎效应”下,媒体和公众放大了“好心扶老人反被诬陷”的现象,放大了帮扶老人的风险。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纠正这种放大的错觉,需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好心人无后顾之忧,惩罚见死不救者,需要从宣传上让市民知道“好心有好报”依然还是主流规律,需要让市民懂得人不能因为小概率的风险就屏蔽自己的爱心与热心。因为,一个温暖的社会,需要爱心与热心的互动,在爱心与热心互动性下,人人都会是受益者,人总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反之,如果任由冷漠麻木扩散,受害的会是每个人,毕竟,谁都有老去的时候,谁都可能跌倒在街头。
  
  文/叶建明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叶建明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2/05/359596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