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必须按照规定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定期或根据需要及时召开新闻发布,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自觉。这既利于保障公众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因为这符合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精神,并且2013年10月国务院发文要求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例行新闻发布制度。
在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需求越来越迫切的今天,居然有包括中央政府部门在内的不少政府部门并不把召开新闻发布当回事。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中旬,56家国务院部门中外交部、证监会、商务部、教育部、发改委、卫计委等6个部委至少每个月开一次发布会。但与此同时,有11家部门没有召开过新闻发布会。在省级政府中全年未召开过发布会的有4家,计划单列市政府中有一家。(3月31日《北京青年报》)
当然,公开政府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有多种,譬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媒体报道等等,但应该肯定的是,政府新闻发布会是所有发布政府信息中最权威的渠道。尤其是,它的直观性和互动效果,是其他方式难以具备的。既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有明确规定,而且效果好,那么,为什么一些政府部门非要放弃呢?我以为,不外乎这么几点原因。其一是意识问题。缺乏公仆意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对政府信息老百姓知道不知道无所谓。殊不知,这是剥夺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二是法制观念淡薄。政府信息公开,是中央政府的法规,必须遵照执行。11家中央部门、4家省级政府、一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全年未召开过发布会,是不是他们没有信息需要公开,用不着召开新闻发布会?显然不是。关键是他们没有把这项法规当回事。其三是怕麻烦,怕出事。不管是哪一级政府,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总是要有周密安排的,甚至需要做好必要的应对准备,有的还需要领导人亲自参与,应对询问,解疑政策。如果出现了偏差,就会造成不良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次新闻发布会,就是一次“考试”。所以,一些政府部门就选择了“关门打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实,这“怕麻烦”的背后,是政治修养、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适应新时期工作新常态的表现。
同样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致,一些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的“老面孔”一成不变,四季“涛声依旧”,多年“容颜无改”。如此,又不开新闻发布会,又不更新政府网站,岂不是存心让人民群众沦为聋子瞎子?
说到底,常年不开新闻发布会也是一种“为官不为”的表现,他们“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对此现象,李克强曾尖锐地指出:“要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庸懒散的机关病。”“廉政和勤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勤政做不到,拿着俸禄不干事,也可以说是一种腐败现象。”治理这种“庸懒散”的腐败病,有现成的良方,那就是,严肃问责。不仅要问责具体经办人,更要问责相关领导。
文/石飞
来源:红网
作者:石飞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