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去年3月发起了公益慈善信息透明度调查,这是国内首次由独立学术机构对公益慈善组织开展测评活动。测评结果显示,以百分制计算,被测评的93个公益慈善组织平均分仅为35.49分,最高得分83分,4个组织得0分。按60分及格来算,仅8个组织及格。(3月31日《新京报》)
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低是个老问题,过去几年里一个名为“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排行榜”的调查,显示的情况也类似。成因虽然复杂,但不透明一定不是好事。不仅如此,大部分明显不符合法规要求的基金会,也顺利通过监管部门的年检。而一些明显是公益慈善组织的机构,却因为挂靠等问题,只能以企业方式存在。为了避税,一些企业形态存在的公益组织,也就不敢公开财务信息。当然,这只是少数,更多的公益慈善组织确确实实是透明度很低。
中国慈善机构不被信任的根源,就在于不透明。在经历一系列负面事件之后,2012年,民政部启动建设“中国公益慈善信息报送平台”,拟强制规定公益组织均须公开慈善捐助信息,包括接收捐赠、款物使用、受益地区等若干项民政部还准备出台公益慈善捐助信息管理办法,强制规定公益组织均须公开慈善捐助信息。应该说,民政部施行捐助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是对中国慈善体制的有益完善,更是对捐赠者权益的维护。
但如很多网友所言,这项制度是否仅仅徒有形式,而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益透明。从技术层面说,实现捐助信息彻底的公开透明已经不是问题,但就怕不认真。当然,捐助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只是提高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和运行规范的一个方面。更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好公益组织规则,从根本上推进公益事业的进步。没有什么公益慈善组织生来就一定规范,在良好而完善的规则之下,各种公益组织才能良好发展,让尚处雏形阶段的中国公益事业蓬勃生长。
值得一说的是,公开、透明虽然是任何公益组织兑现慈善承诺的必须之举,但不是全部。如果硕大的中国只有少数公益组织,无论公益规则多么严格,无论这些组织内部治理多么完善,其能量和能力依旧渺小。大量繁荣、多样化的公益组织的存在,无疑将帮助更多人,也能使公益事业的效率、效益更高。因此,我们不仅是要推进(半)官办及目前其他公益辞职组织信息公开,让更多可信、高效、专业的慈善机构增加和发展,方是标本兼治的良药。
成熟的市民社会国家,有各种细分、多样的社会组织,在生活、经济、心理等多个方面提升人的幸福感,并实现社会稳定。反观我们,各类社会组织还很少,公益门槛很高,导致竞争不充分、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黑幕重重。由此观之,在实现公益组织信息透明的同时,为公益事业松绑,培育更多的公益组织和人才显得非常迫切。
如上文所述,为公益组织松绑并不是说很多社会性、公益性事务不需要政府参与。政府参与慈善事业最好的途径,不是直接参与,而是制定良好的规则和日常监管,包括在强制公益慈善组织提高透明度等问题上,可以有更多作为。这既节约行政成本,也提升公众的信任感,更根本在于保证慈善事业的质量和品质。
文/张燕
来源:红网
作者:张燕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